第六章 工副业第一节 工业 一、概述
1955年7月建成的“抢锯组”为木材厂的前身。1957年,建成了粮油加工厂、修配厂、制砖厂、皮革厂,并成立了直属大队,设专人负责管理粮油加工、制材、砖瓦、制酒等工副业生产。1959年两场合并,成立了联合企业办公室,1959年4月14日,改称工业供销办公室,主任董作财。1963年至1969年,工业生产单位分属机电科、供销科等部门管理。1970年,成立工交委员会,负责全场工业、交通管理。1975年,成立工副业大队,同年,建成淀粉厂,1976年,建成二砖厂。
1986年,成立工业科,负责全场工业的全面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科长张好明,工作人员一名。1989年1月,成立工业公司,经理范玉勤(副场长兼任),副经理王守义、吴杰。1989年4月,乳品厂建成投产。
二、场办工业简介
1、淀粉厂
淀粉厂于1974年1月筹建,由省财政厅投资65万元,1975年9月开始试生产。至1982年的七年间,由于设备、原料、水电等原因,造成多次停产。1983年,隶属一砖厂,为其下属的车间,1985年,为独立核算企业,生产的马铃薯淀粉注册商标为“江雪”牌。1988年,对部分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共投资80万元。淀粉厂为季节性生产,生产期实行三班作业,耗煤量每班0.5吨,耗水量每班70吨,班次加工量为70吨,耗电量为450度/吨,现有职工134人,主要机械设备有粉碎机、卧式离心机、沉降机,脱水机等。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乳品厂:
乳品厂于1988年5月动工兴建,1989年4月12日试车,4月13日正式生产出粉,设计生产能力为日加工鲜奶20吨,总投资额为512万元,其中,机械设备投资额193万元,土建及机械安装、调试投资额为319万元,主厂房由福建省福清县江境建筑工程队施工。
1985年~1989年淀粉生产销售情况
附表:
乳品厂总建筑面积4.137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28.800平方米,现有职工82人,职工来源为在农场高中毕业生中招考择优录用的合同制工人,设收购、生产、化验、动力四个车间,各车间按生产班次划分为生产小组。
产品为全脂速溶加糖奶粉,注册商标为“江雪”牌。1989年,生产乳粉152吨,年产值97万元,亏损54万元。化验分为鲜奶化验和成品化验,购置了检验仪器,主要有脂肪测定仪,分光光度计、生物显微镜等。工艺流程由哈尔滨市食品研究所设计室设计,工艺流程图如下:
附表: 鲜 奶 化 验 标 准
全脂速溶加糖乳理化及微生物指标
乳品厂生产设备及化验仪器
3、加工厂
1957年建厂,隶属直属大队,1978年独立核算,称嫩江农场粮油加工厂,1989年隶属工业公司。设制油、制粉、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香槟五个车间,负担全场居民的粮油加工任务,1989年,固定资产59万元。详见经济篇第三章第二节“粮油加工”。
4、制材厂
木材厂的前身是“抢锯组”,于1955年了月25日成立,有23道抢锯,每道锯日产锯材1—1.5立方米,进行露天生产。1968年,成立带锯房,1969年,隶属工交大队,进行锯材生产,供应农场基建用材。1970年,建砖锯结构厂房,自制大、小带锯投入生产,动力为东方红一54座机,日产量提高到15—20立方米,年产量由1955年的81立方米提高到1,200立方米。1976年,自制一台截木机,日产量达35—50立方米,年产量达最高水平,为5,535立方米。1978年,正式成为独立核算单位。1979年,成立木工车间,制作门窗及学生桌椅、黑板。1980年,购置了自动磨锯机、接条机、锯条辊压机、开齿机。1981年,购置了手压平面铇,三面铇、铣床、电链锯。1982年,采伐队归属木材厂,1985年,制作办公桌椅、卷柜,并生产了少量家具。1986年,年产值30万元,隶属工业科,有职工78人。1989年,隶属工业公司,有职工73人,设带锯车间和木工车间,总建筑面积 1,514平方米,固定资产12.8万元。自1960年至1989年,累计生产锯材65.893立方米。
5、修造厂:
1957年6月成立嫩江农场修配所,1959年改称修配厂,1987年称修造厂。由建厂初期的20名职工发展到1989年的153人,固定资产净值达94万元。详见第二章“农机”第三节“农机修理”部分。
6、制砖厂
一砖厂:
1955年6月,由一个犯人中队专门从事制坯烧砖工作。窑址位于何大泡屯(即现今前屯),因位于场部南,习惯称之为南窑地,建有20个坯场,2个小土窑,每窑能生产红砖l万块,施工员吕发春,主要劳动力为百余名犯人,均为手工作业,年产红砖200万块, 1956年,建成1个方窑每窑能烧红砖6万块。195了年,建成有6个窑的串窑一座,日烧一窑,每窑可生产红砖2万块。
历 年 锯 材 产 量
单位:立方米
制材厂机械设备拥有量
单位:台
由于发现原一分场(现一队)公路西的土质更适合生产红砖,且此地宽阔有发展余地,遂于1966年春迁至现址,当年建成有6个窑的串窑一座,安装了农场修配厂仿造的制砖机一台,班产3—5万块,习惯称之为“土压五”(因是自制的土产品,且最高班产不超过5万块,故有此种谓),年产红砖300万块,除制坯为机器,其余工序如运坯、码坯、装窑、出窑均由人力完成,劳动强度极大。 1968年开始生产红瓦,制瓦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片,1975年,建成 18门轮窑一座,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76年,年产红砖725万块,红瓦50万片,1981年停止生产红瓦。1981年底,贺坤林任砖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落实了经济责任制,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1982年,被总局评为先进党支部,同年,由安达购进一台150型砖机,班产8万块,1983年,农场将淀粉厂划归砖厂为淀粉车间,同年,砖厂被总局工会评为工会工作先进单位。1984年,范希荣任砖厂党支部书记,汪玉良任厂长,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制,并签定了包定合同。1984年,砖厂共有职工200人,履带拖拉机3台(其中红旗一100报废)轮式拖拉机3台(其中2台老旧),机务工人12名。 1974年至1983年,共生产红砖5,796万块,红瓦249万片,盈亏相抵净盈53.6万元。1987年4月21日,一砖厂撤销,机械设备拨给;砖厂,人员分至二砖厂及部分生产队。
附表:1974年—1983年一砖厂砖瓦产量、产值表:
1974~1983年一砖厂砖瓦产量、产值表
单位:万块,万片,万元
二砖厂:
1976年建厂,党支部书记曹承胃,厂长董春发,由于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建用红砖需求量日益增大,一砖厂生产的红砖满足不了需求,农场决定建二砖厂,由于南部分场和生产队距一砖厂的运距较远,加之发现距第十一生产队南2.6公里处土质适合烧砖,故厂址选在观址。1976年,建成24门大型轮窑一座,烟囱高达45米,并完成了135型制砖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135型制砖机设计能力为5,000块/小时,班产砖坯4万块,只安装了一道搅拌程序,各道工序均为人工作业,当年生产红砖300万块。建厂初期,班产红砖4万块,日产砖坯10万块。
1978年,红砖年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年产815万块,创产值 15万元。1979年,有职工218人,其中女职工28人,1984年至1987年连年亏损,其中,1984年停产,亏损额高达20万元。1985年重又上马,有职工122人,其中女职工36人,上料方式改双轮人力车为推土机,并增设一道搅拌程序,出窑改独轮人力车为双轮自卸人力车。1988年,拥有职工127人(包括合同制职工7人),其中女职工28人,范希荣中标任厂长,对管理人员层层招标,对工人实行定额管理,充实和加强了生产第一线力量,并调入原一砖厂的150型制砖机,该机设计能力10000块/小时,班产8万块,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当年生产红砖535万块,创产值48.15万元,盈利0.2万元。1989年,赵启忠任党支部书记,曹胜田任厂长,有职工132人,其中女职工35人,东方红—282台,红旗一1001台,年产红砖677万块,产值64.32万元,盈利1.5万元。1976年至1989年累计生产红砖 7,472万块,创产值430,45万元。
二砖厂历年红砖产量、产值表
单位:万块、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