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交通工具以畜力为主。至嫩江县城的道路泥泞,只有冬春两季才能通车。雨季或道路翻浆期,有的路段车辆无法通过,只能将物资卸下车,靠人背、马驮倒运一段路程,再装上车运回农场。为此,曾在何家大泡子(今场部前屯)和原三岗农场场部搭了两处草棚作为转运站,实行人畜接力式的运货方式。
建场初期,生产上所用物资均放置在生产中队的工具房,随用随拿,不够再买。1959年,总场建了仓库,办公室是3间木板房,库房是2栋土坯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由于生产建设的发展,促进了物资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9年12月止,全场从事物资工作的人员有64人,其中,组(站)长4人,财会人员4人,计划员2人,调拨员5人,采购员3人,油槽车驾驶员6人,更夫6人,用于物资储备的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经营销售额已经突破千万元。
1967年底农场为了缓解国拨煤供应的不足问题,在大杨树租用当地人3间房屋,建立了1个运煤点,从煤矿购煤,再将煤运到大杨树火车站备载,申请车皮把煤发到嫩江火车站,然后用汽车将煤运回农场。运煤点利用富余的人力、车辆从事付业生产,在农闲时组织农场人员上山采伐,搞运输,然后用付业收入给农场买煤,开创了“以付养农”的先例。而且运煤点也得到了发展,建立了职工宿舍。办公室,设立了招待所、食堂,设立了豆腐房,做到了自给有余,运煤点前期负责人刘封成,后期为张治会、郑连科。1979年,由于煤炭供应形势好转及当地煤质差等原因,将运煤点撤销,房产转让给大杨树农管局,人员、车辆回场。
农场每年都要从外地进万吨以上物资,货物到站后,需租用火车站的货台及道线,超过铁路规定的时间,农场还得受罚,另外堆放物资也不便于管理。为此,1960年在嫩江站道线东建立板房一处,先将物资集运到板房,再组织汽车运至农场。1970年经嫩江县同意,在铁路货场东西建立货场,又经铁路部门同意,铺设了农场专用线。板房货场负责人范裕振。1985年,将货场改为货物转运站,站长侯福录,有职工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