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建发展情况
第一节 基建发展情况
一、历年施工状况
1955年6月建场,7月组建基建大队。白手起家,就地取材,用镰刀割茅草,自伐木材,肩挑人扛,至1956年底建起了20栋土坯拉哈辫草房。
1957年自采石料,并建成土砖窑开始烧砖。建成面积为120平方米的二层气象楼,修配厂修理间、物资库602平方米。
1957年11月25日,建成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俱乐部1座。
1960年,自行设计并施工了3层的办公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1961年10月竣工。
1962年,动工兴建了日处理小麦20吨的面粉加工楼,建筑面积 850平方米,1963年建成投产。
1971年,为解决农场建筑用砖,建成18门轮窑1座(一砖厂),建筑面积为1,732平方米。
1972年,建成了拥有120个床位的医院,建筑面积为832平方米;建成470平方米的场直中学;建成修配厂车间2栋,建筑面积为 1,640平方米。
1973年,农场为解决职工生活用水,建成530平方米的3层楼水塔1座。破土修建了年处理2万吨马铃薯的3层楼淀粉厂,建筑面积为1,320平方米,1974年末竣工。
1974年至1975年,由于农场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南部分场运输困难的问题,建成24门轮窑1座(二砖厂),建筑面积为 2,310平方米,并兴建了2层楼的招待所及食堂浴池,建筑面积为1,048平方米,于1976年竣工。
1977年,建成840平方米的加工厂榨油车间,460平方米的科研站化验室,1,152平方米的一砖厂制瓦车间。
1978年,动工兴建190平方米的3层气象楼,669平方米的制材厂木工车间,修配厂1,695.8平方米、一次可大修20台拖拉机的机修车间,1,606.5平方米的青年楼,均于1979年秋季竣工。
1980年,破土兴建了4,202平方米、能容纳2,400人的文化宫,于1982年10月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1982年秋转入了4层教学楼的基础施工,建筑面积为2,950平方米,并动工兴建了576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现第二粮店),于1983年竣工。
1984年,为了解决职工缺少住房问题,集中力量建房,共建成 444平方米的1栋,288平方米的15栋,244平方米的6栋,共计390平方米的小仓房,同年建成450平方米的商店冷库。
1985年,建成4,172平方米的监舍1座。
1986年,修建了100,825平方米的飞机场跑道。1987年,扩建3,800平方米的飞机场跑道,并建成210平方米的供暖中心锅炉房。1987年,建670平方米的淀粉厂库房和214平方米的化验室,并于当年竣工了施工3年的二水库溢洪道工程。
1988年,建成了日处理原粮2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烘干塔1座,建成了625延长米的六水库砖石护坡。兴建了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厂,主厂房由福建施工队施工,附属设施由场基建公司施工,于 1989年竣工投产。1989年福建施工队施工,竣工了1,100平方米的3层政法楼。
二、暖气、自来水
随着农场的建设和发展,1961年,办公楼俱乐部开始锅炉供暖,以后各单位陆续购置了锅炉,安装了暖气,开始供暖。为了解决能源损失浪费问题,于1986年成立了供暖中心,对场直单位采取集中供暖。1981年,职工住宅开始安装了土暖气,场直地区、四队、七队、八队、二十队较为普遍,这些单位已有60%的职工住宅安装了土暖气。
为了解决职工生活用水问题,共计打机井80多眼。1975年场部兴建了大型水塔及4个放水点,使职工吃上了过滤水,有效地控制了大骨节病的发生。截止1989年末,场直、筑路队、四队、七队、十队、十一队、十二队、二十队已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三、建材来源
建场初期的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自产自用。1957年后建筑材料来源:一是国家调拨;二是农场自给。1970年前木材主要靠国家调拨,以后由于农场基本建设任务逐年增加,加之国家木材调拨量的减少,不足部分由农场组织人力去黑河市所属二站、三站、胜山等林场采伐。基建队与木材厂分开后,从木材厂进木材,同时也在四十里河林场和农场林业站进一部分基建所需的脚手杆等材料
水泥、白灰、钢材的来源,均由国家按计划调拨,不足部分由农场物资部门采购供应,在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下,也在嫩江县、讷河等地直接购入以应急需。所用砖、瓦、砂、石料等,均由农场自产自用。
截止19S9年末,累计完成建筑面积120,873.05平方米,其中,生产设施78,230.05平方米;住宅42,643平方米。建筑公司现有职工13了人,其中:男职工94人,女职工43人。拥有产业场地15,000平方米,办公室、车间及库房1,500平方米,可承揽6层以下的楼房、50米以下的烟囱及跨度在18米以内的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包括道路、水利桥涵的施工,为国家建筑企业四级标准的半机械化施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