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通讯

第三节 通讯


 
  1955年,建立通讯组,首先安装上海产60门磁石交换机,有话务员2人,电工1人,隶属于场行政办公室。1969年,通讯组改称通讯班,根据战备需要由场武装部领导。1973年,隶属于场行政办办室。1979年,成立通讯科,副科长刘振海。1986年,通讯科与电业所合并,成立电讯管理站,下设通讯队。
  一、发展概况
  建场时由于设备不足,采用一线一地制的架设通讯线路方法。1955年,架设了通嫩江及总场与各作业站间的电话线路56公里,线杆是6米长的杂木杆,线路传输音质差,故障多,只能维持农场近距离的通讯联系。1957年,通讯人员增至话务员5人,电工2人。 1959年两场合并,设两个交换台,总场交换机是哈尔滨产50门磁石交换机。七分场交换机为天津产20门磁石交换机。1969年,有话务员7人,电工4人,下设5个分机。1972年,将原有的13个分场合并为6个分场,29个生产队,12个后勤连。为加速通讯事业的建设以适应生产的发展,将原有的一线一地制全部改为双线制,架设线路285.8线对公里,提高了线路传输效果。设总机1台,分机5台,其中自制了1台20门磁石交换机,3台10门磁石交换箱。建成了由29个生产队和12个后勤连组成的通讯网络。1973年,有话务员15人,电工12人,将磁石交换台更新为100门供电式半自动交换台。 1979年,为了提高通讯质量,安装了l套低频三路载波机(一路通嫩江县,二、三路通九三管局)。安装传真机1台,有话务员15人,电工12人,载波员2人,传真员2人。1980年至1989年,电话台数迅速增加,电话线路稠密,为避免线路间干扰,确保通话质量,在农场总机至机关各科室及场直单位的线路上,架设20对电缆500米。这期间还将场直至各分场之间主干线路的木质线杆换成水泥线杆,计8米长水泥杆400根,米长水泥杆350根。截止1989年末,全场共架设通讯线路285.8线对公里,有交换机5台,电话机171部,话务员12人,电工9人,通讯技术员1人,载波员1人。沟通了总场至嫩江县、九三局、生产队间的通讯联系。
  二、通讯管理
  农场的通讯管理经历了从落后到较为系统的发展过程。1968年以前,由于农场通讯属初建阶段,电工人数少,内外线电工混合作业,未设专职专线维护人员。采取的方法是,哪里线路出现故障,就派人去检修,统一分配排除故障地段。1969年成立通讯班后,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对所有分场的线路进行维修,外线工程集中作业,这样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排除故障。1979年,在通讯科的统一管理下,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法,设有专人分段(片)检查线路和排除故障。1985年以后,采取划分责任区、包干到人的方法,保证了线路的畅通。
             全场交换机分布统计表
                                   附表一


 
           历年通讯线路架设情况统计表
                                   附表二


 
  说明:55年冬场部至嫩江线路架设到25公里(土窑子)25公里至嫩江是电信局线    
     路,我场借用电信局一对线路从25公里至嫩江,场部至25公里(土窑子)之间为一线
     一地式架线法,56年重新架设正式线路,嫩江农场投资,为嫩江农场及虎山、三岗、
     格球山服务,原临时线路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