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团组织第一节 工会 一、工会组织的发展与建设
建场时期(1955年至1957年)主要是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积极建立组织,发展会员。1955年10月,场工会基层委员会成立,下设17个工会小组,共有会员148名,占全场职工总数的65%。孙其凯任工会主席,配工会干事1名。由于劳改农场干部、职工来自四面八方,多数人从没参加过工会组织,不了解工会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不久,组织就解散了。
1956年7月,根据省劳改局、县工会的指示精神,又重新成立工会。由张振武负责工会筹备工作,15人组成筹备委员会,重新建立了场基层工会委员会,并在各单位产生8个分会,共有会员152名 (为保留会籍的老会员)。到1957年7月,新发展会员274人,并颁发了会员证。全场共有会员422名,占职工总数的60.2%。
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农场成立乡政府(双泉乡),并设立公安派出所,撤销了工会组织。
1959年,两场(三岗、嫩江)合并后,成立嫩江农场工会委员会,同年9月5日,召开了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6名委员,孙其凯任工会主席。
1962年3月1日,召开嫩江农场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21名委员,孙其凯连任工会主席。全场职工已扩展到1113人,工会会员发展到,752名,占职工总数的68%。
易 地 安 置 情 况 表
1963年8月,农场撤销了工会组织,成立了生活福利委员会。此后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老会员多数调走,未重新吸收新会员,会员总数急剧下降到不足700人,农场的各项工作重点倾向于劳动改造方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会组织活动停止。
1973年8月4日,场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工会组织机构,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工会委员会,共有委员22名,常委8名,王殿元任场工会主席。
1979年5月,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九大”会议精神,农场全面恢复工会组织,建立了56个基层工会组织。同年6月14日,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84名,选举产生了由32人组成的工会委员会,李太斌任工会主席。会员总数发展到3,221人,占职工总数的42.5%。从此。结束了长达17年工会组织起伏多变的历史,工会工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全场配备专职工会干部13人,工会小组长700余人,设立基层工会54个,工会小组354个。在职会员6,272人,占职工总数的92.5%,其中女会员1,371人,退职、退休会员1,030人。同年10月30日,工会申请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场党委书记任殿生亲自担筹备委员会主任。
1981年4月,嫩江农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职工代表500余人,代表全场6,631名职工,提出323条提案。到1982年我场共召开4届职工代表大会和7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会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会员总数5,921人,占职工总数的96%以上,至此,场工会做为农场党、政、工三大支柱之一,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群众生产工作
1、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行之有效地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工会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农场经济建设中,长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只是在不同时期各具不同特点。
建场初期,根据“边开荒、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以开荒生产为中心任务,开展了以“爱国增产”“丰产、丰收“双500满负荷”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工会组织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制定相应的评比标准和竞赛条件,宣传号召党员、团员、会员积极起带头作用。广泛开展互提挑、应战书的竞赛形式,使竞赛活动深入人心。建场当年,采取小段奖励与大段总评相结合的办法,共奖励职工155人次,评选出先进机车组三个。
1959年,嫩江、三岗两场合并后,主要开展以爱国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出“以增产节约为动力,以苗为纲,以中耕下锄为中心,继续兴修水利,大搞工副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相应搞好基本建设工作”的战略方针。并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开展“三大运动”即:大搞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职工纪律教育和争当先进工作者活动。直接组织“红旗竞赛”,宣传鼓励群众积极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参加竞赛的除机关和生产部门以外,更多的青年、妇女都广泛参加,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如1959年5月,七分场(现第十生产队)妇女干事贺纯南,被评为司法先进工作者到北京参加全国公安、检查、司法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3年以后,农场工作重点倾向于劳动改造工作和政治运动。根据农场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全场各条战线上的职工,在自己所在单位,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十分活跃。农机战线开展了车组间、班组间的劳动竞赛,其它岗位开展了“创四好”即:(政治工作好、劳动改造工作好、管理教育好、三八作风好),和“争五好”即:(政治思想好、劳动生产好、团结互助好、生产安排好、完成任务好)的对口、对手赛。以此,学、赶、帮、超的竞赛形式进行评功、评奖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学习推广先进经验。1963年度,省公安厅授予嫩江农场“四好单位”的荣誉称号。王维新同志被选派到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习,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文化大革命”后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是延续时间最长,最有影响的劳动竞赛形式。以学先进、赶先进为起点,促进了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但由于运动中脱离实际,发生了“左”的偏差,造成了一个时期内违背经济规律的经营活动。盲目修水库,大搞挖渠工程,引水上山,耗资巨大,损失严重,职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竞赛严重扭曲。1973年、1975年农场经营严重亏损。农场开展了以“学大寨,过黄河,超纲要”为中心内容,进行竞赛活动,农场经营局面开始好转。省国营农场总局授予嫩江农场、六分场、五分场、三分场等六个学大寨,人均上交粮超万斤,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1973年,六分场被评为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黄永福为代表参加了全国国营农场扭转亏损会议,受到了陈永贵副总理的接见。1979年嫩江农场被农垦部授予“先进农场”荣誉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农场在整顿、调整、改革、提高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面宣传、组织为“四化”做贡献的劳动竞赛。根据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全国总工会《关于为四化立功的决定》的通知精神,广泛开展了为“四化”立功的劳动竞赛活动。
1982年,全场广泛开展了“学先进、创六好”劳动竞赛活动。同时,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的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全面治理脏、乱、差和“争当三手”活动(生产能手、青年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粮油加工厂范立君被授予中华全国总工会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
2,职工家庭农场与扶贫致富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农场要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的指示。1985年,农场对改革建立职工家庭农场进行了全面分析,决定试办家庭农场,先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宜农场场情的成熟的经验后,再适时、适地的推广。当年在第二十二生产队创办了第一个试点家庭农场。
1988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全场大型农机具及汽车全部转卖给个人,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以联户和独户家庭农场为经济实体,共兴办独户家庭农场98个,承包土地面积283,000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70%。独户家庭农场1,368个,承包土地40,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除此之外,生产队承包、机车组承包、机耕队承包在农业生产中仍占很大比例,占总耕地面积的14%。农场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兴办家庭农场,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职工家庭农场的兴办,农场除给模范单位和个人发给相应荣誉证书外,并辅以奖励工资,激励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场工会认真贯彻管局《关于提取80%的困难补助费,由工会做为开展扶贫致富活动费用的办法》。把扶贫致富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场工会首先对全场贫困户做了调查摸底,农场对扶贫致富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30万元。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经济贷款和技术指导。工会主要围绕“十帮、五落实”开展扶贫致富工作。即:帮思想,帮规划,帮生产,帮资金,帮物资,帮技术,帮信息,帮买卖,帮联络,帮理财;落实扶贫规化,落实发展生产项目,落实帮富措施,落实人均收入,落实致富目标。1987年场工会发放贷款29.72万元,贷款户数达171户,购进奶牛153头,羊11只,设小卖店一户,贷款回收3.45万元。树立了罗精东优秀工会小组等劳动致富先进典型。近两年,扶贫致富工作以更大的规模、更明显的效果,更丰富的内容开展起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感情交融。
3、文明建设目标管理综合考核
1989年,农场党、政、工、青、妇等各级组织,逐步完善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追踪考核评比制度。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方位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竞赛活动。场工会制订出竞赛方案,在春播、夏锄、麦收、秋收等生产过程中,开展先进生产队、先进班组、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采用田间宣传检查车、现场戴光荣花、传流动红旗等方式,烘托了竞赛气氛,对当年为企业扭亏增盈有显著成效的单位,进行适时表彰。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与奖励工资结合起来。经常同场团委共同组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和进行“四有达标”活动。全面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4,技术革新与技术协作
建场初期,农业机械化程度规模小,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仅有九台匈牙利出产的拖拉机和部分农机具。农机零件完全依赖外国,造成机器长年失修和大量重复使用磨损超限零件的状况:发动机部分占10.5%,传动部分占81.9%,行走部分占47.8%,滚珠轴承部分占92.2%,致使机器故障重重,为此,技术革新与技术协作成为农场发展的重要工作。
60年代末,为提高生产能力,农场在机械化和修配工作上,采取“引进与自力更生并举”的方针。除从各地调入技术工人外,还把有特长的犯人用在修配工作上。农机科以王相,王翰华为首,十分重视培训青年技术工人,使修配厂的规模迅速扩大。除购入部分机器设备外,还自制了一台3米龙门刨、夹板锤、.弹簧锤、及小批量0615、0630机床修造设备。涌现出郭才启等技术革新能手,他设计自制的大架铆合台,大犁轮校正台等,首先在垦区内推广应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70年代,以工程师关振铎等人组成攻关小组,自己设计研制出东方红拖拉机拆装生产线,大豆低割装置。E512半链轨、铁轮改装推广应用后增加经济效益达21万元以上。姚显忠厂长积极采用快速喷渡维修工艺,修复了大批磨损的轴、轮等零件,大大降低了修理成本。并在红五月农场、省(嫩江县)农业机械厂及友邻单位推广应用。工程师刘义堂,李华洲对东方红拖拉机前悬挂的改装及对4125发动机增加马力技术的引进推广,促进了农场农机设备的更新与改造,被九三管局列为垦区推广应用项目。
80年代,技术革新与技术协作又以新的姿态,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工程师刘义堂,在1983年至1986年的四年间,研制晒场机械和选型工作,推广应用后增加经济效益60多万元。修造厂姚显忠主持的195小四轮变速箱壳体的商品生产,一举改变了封闭式的经营结构。郭大山等研制的6组孔一次性镗削模板工具,保质保量,成效显著。王炳福等人研制的195型胶轮拖拉机综合农机具,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农场近一时期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涌现出了韩恩祥,马开培等技术革新能手。技术协作项目多,范围广,具有发展企业间横向联合的趋向。涌现出一大批科技人才,许多科研成果在垦区内得以推广应用。钱美玉历经11年研究培育的(嫩农1号)大豆种,经省种子审定会鉴定后,及时在九三垦区、德都县、嫩江县、讷河县等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达95.335亩,增加效益435。2万元。欧阳俊在长达34年的气象观测中,为农场及时提供极有价值的气象资料及准确的预报,协助嫩北农场,阿城畜牧场等单位建立气象机构,并培养了一大批气象观测人才。农场在九三垦区以上推广的主要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还有:①梁凤清、袁英仁等人的化学防除杂草法;②袁英仁,梁凤清的小麦稀土推广技术与应用;③阎海楼的小麦N、P、K合理搭配用量技术改进;④李华洲的节能新技术推广;⑤魏传祥、陆修德的稀土微肥推广利用等。
随着农场的发展和场办工业的兴起,技术革新与技术协作运动将更加朝气蓬勃的迅速发展,促进农场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以科学技术为主发展生产的新阶段。
三、企业民主管理
1986年撤销劳改支队,恢复为嫩江农场体制后,全场各基层工会组织先后建立“职工之家”,实行职工民主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职工群众当家做主的生产管理制度。1987年场工会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
1、历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59年9月5日,两场合并后,场工会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全场共有会员752名,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孙其凯代表前届工会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出由26名委员组成的工会委员会,孙其凯任工会主席。
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62年3月1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孙其凯代表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工会三年工作总结和今后的工作和任务》的报告,选举了由21名委员组成的工会委员会。
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73年8月3日召开。全场共选出代表112名,实际到会代表97名。会议首先由党委副书记朱立忠代表党委讲话,听取了王殿元代表会议筹备小组所作的题为《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改变面貌夺取今年农业大丰收而奋斗》的报告。会议选举了新的一届工会委员会。
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79年6月14日至16日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284名,听取了李太斌所作题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而斗争》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由32名委员组成的工会委员会,李太斌任工会主席,沈秀春任工会副主席
1981年4月1日召开农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以后,工会工作纳入职工代表大会议事日程,从此,不在单独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2、历届职工代表大会
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1981年4月1日,嫩江农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的职工代表433名,列席代表49名,共计432名,代表着全场6,6687名职工的意志和愿望,共提出323条提案。
会议讨论通过了徐海所作的题为《加强安定团结,为国民经济调整做出更大贡献》的场长工作报告和赵文福所做的提案审查和处理情况的报告。决议提出“为实现我场今年:豆超二百,麦超四百,再战一七五”的奋斗目标。
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982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职工代表349名,列席代表28名,共计377名,代表着全场6,706名职工的意愿,提出389条提案。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徐海所作的题为《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打胜农业翻身仗》的场长工作报告和李太斌所作的题为《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广大职工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的工会工作报告。听取了吴振兴所作的《关于我场1982年责任制包定办法》的报告和赵文福所作的提案’审查报告,通过了“五项细则”和三个委员会及职工代表大会常设主席团名单,由34名委员组成主席团,秘书长李太斌,副秘书长周长荣。孙志广。
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
1983年8月3日至8月5日,场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职工代表223名,列席代表38名,代表全场6,372名职工的意愿,提出204条提案。
会议听取了朱勉所作的场长工作报告,李太斌同志所作的工会工作报告,吴振兴同志所作的提案解答报名。通过了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常设主席团执行主席名单和四个委员会名单。决议提出“为实现一一五目标,为建设现代化的嫩江农场,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暨第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86年7月16日至18日,场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参加大会的职工代表334名,列席代表54名,共计388名。
会议审计并通过了吕荣斌同志所作的场长工作报告,陈国伟同志所作的工会工作报告,仲祟复所作的提案解答报告,关向东同志所作的第五次工会代表大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执行主席团和五个委员会,选举产生了由25名委员组成的第五届工会委员会,关向东任工会主席,陈国伟任工会副主席。
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987年4月13日至14日,场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232人。
会议讨论通过了王长富所作的题为《更新观念,深化企业改革,为完成一九八七年各项任务而奋斗》的场长工作报告,陈国伟所作的题为《适应新形势,深化企业改革,为实现“七五”计划做好工会工作》的工会工作报告,陈若谷所作的题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决议草案》的报告,范玉勤所作的题为《关于职工奖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的报告,刘振龙所作的职工提案解答报告,审查通过补选五个委员会成员名单和评议场级领导干部工作。
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暨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88年4月6日至8日,场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实际参加会议的代表291名,列席代表19人,共计310人,提出提案100多条。
会议讨论通过了王长富所作的场长工作报告和提案解答报告,姚维勇所作的工会工作报告和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通过了大会产生的四个文件,选举产生了由17名委员组成的第七届工会委员会,姚维勇任工会主席。
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988年8月6日,场四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主要传达贯彻上级精神,总结和分析上半年的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的工作。动员全场上下搞好麦收生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集体和庭院经济。促进改革不断深化,振兴农场各项事业,讨论通过了王长富所作的题为《正确分析形势,不断深化改革,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努力做好下半年工作》的场长工作报告。
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989年8月2日,场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职工代表202名,提出议案62条。
会议讨论通过了王长富所作的题为《求实创新,为创建文明场而奋斗》的场长工作报告,范玉勤所作的提案解答报告,王守义所作的题为《关于我场资金管理的十五条规定》的报告,梁加业所作的题为《关于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待遇问题》的报告,
四、职工福利及其它
场工会配合行政,搞好职工宿舍、居民住房、职工食堂、托儿所、以及困难救济和互助储金会等集体福利事业,关心群众生活。还协助行政部门搞好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安全员培训和安全检查工作.
1,职工互助储金会
职工互助活动是通过互助对部分职工经常发生的困难随时进行借贷(但是不超过本人月工资总额),解救危难,加深基层工会组织同广大职工密切联系的一种互助活动。
1959年,工会设财务,职工互助储金会才逐步有效的开展起来。全场各分场、生产队、管教队等基层工会分别建立互助储金会。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一般每个职工一次性存入2元,党员、干部3—10元不等,后来则作为职工的一项义务在全场广泛实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互助储金会被取消了,1973年以后,职工互助储金会又逐渐恢复,而且单位储金额越来越大,发挥作用越来越好,弘扬了广大职工团结互助的精神。
2,困难救济
困难救济即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是工会组织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群众,在自身无力克服的情况下,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从1957年开始,工会就对家庭生活长期处于窘境或有急难情况发生的职工,进行不定期补助。工会全年总支出12,645,67元、用于职工困难补助6,350元,占全部支出总额的50%以上。六十年代初,工会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困难职工的生活救济。1962年由生活福利委员会接管这项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困难补助工作坚持照常进行,但是政治色彩很浓,极不正常以至停止。
自1979年以来,工会组织全面恢复活动后,制定于严格的困难补助审批程序。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后,困难补助逐渐由扶贫致富工作所取代。但仍有对孤寡、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极特殊情况的职工或家庭实行困难补助。1987年共补助206户,困难补助款达7,940元。
3、、职工疗养
职工疗养是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职工的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76年6月,我场在疗养圣地五大连池市建立了嫩江农场驻五大连池市疗养所。每年可容纳50多名职工长期疗养。职工疗养由个人申请组织审批,分期分批进行。这里因有着完美的大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天然矿泉水以其水除百病而著称。近年来各生产队,场直各单位纷纷组织职工一日游,众多外地患者也,慕名而采纷纷申请入所疗养。
工会组织全面恢复工作后,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省;工会的规定,对劳动模范、伤残荣誉军人、科技人员等优先照顾,并对需要疗养的职工颁布了优惠规定。场工会还协同老干部科多次组织离休老干部、劳动模范到北戴河和太湖农垦疗养院疗养。也有部分老职工、老干部根据需要,由工会等有关部门,妥善安排到其它各地去疗养。农场职工疗养事业逐步发展,充满了生机。
4、劳动保险
1957年,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水利工会批准实施的劳动保险规定,全场有47人参加并享受劳动保险。农场交纳了劳动保险待遇款1,082.40元。
1959年,两场(嫩江、三岗)合并以后,成立了劳动保险委员会,劳动保险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保险委员会被取消。但是,因为农场建设的需要,还是认真的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如:“探视假待遇规定”、“疾病待遇规定”、“婚、产假待遇规定”、“死亡待遇规定”、“计划生育待遇规定”等。
1979年,工会组织全面恢复后,职工劳动保险重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中。到1983年,经过全面整顿后,又增加了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等内容。当年,场直区域内就有6,171人登记建立了劳动保险卡片。
近年来,各生产队都相继成立了劳动保险委员会、退休、退职管理委员会、医务鉴定委员会。劳动保险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5、文、体活动
全场各基层工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文体活动。场工会每年春节或节日期间,场举行业余文艺会演,节目多是自编自演,生动的反映了农场沸腾的生活。每年春节期间,年三十和初一均举行大型的秧歌赛,正月十五举行灯展、冰雕和焰火晚会等。每年五一节、五四节、六一节举办篮球、乒乓球赛,农场每年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等。
近年来,场工会、宣传部、团委共同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及书法、绘画、花卉、摄影展览,集体组织看电影、录像等活动。各单位均设有图书室和活动室,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增长了建设“四化”的才干。(其它详见文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