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妇联
第二节 妇联
一、妇女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妇女联合会,是团结各族、各界妇女,坚决贯彻执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抚育、培养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妇女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重大作用,努力使自已成为代表妇女儿童利益,保护和教育妇女儿童的有权威的群众性团体。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的工会女工工作委员会,是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1956年初,嫩江农场以作业站为单位成立了妇女队。全场145名妇女,常年参加劳动的90人,占妇女总人数的60%,为全年农业生产总劳力的0.9%。担负了全场193公顷土豆播种前的处理工作,并负责总场菜园80%的生产任务。同年7月,农场成立了5个家属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由7人组成,每栋家属房选出二名组长,负责对女工或家庭妇女进行组织和管理工作,由于建场迁入的女职工和家庭妇女迅速增加,妇女在当时已形成一支雄厚的力量。这支队伍不仅从事家务,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当年春耕时,组成3个家属队,共有171人参加生产。第一季中,总收入余额高达8,638.93元,每人收入达200元,有孩子哺乳的家属每家分给2分地,以增加家庭收入。1957年6月建立了被服厂,仅有了台缝纫机,设备简陋。为了组织家属生产,又吸收了家属私有缝纫机7台,主要突击生产犯人棉衣和棉手套,并接收职工干部的服装加工等。
三岗农场职工家属,1958年10月15日全部组织起来,走上了劳动集体化,吃饭食堂化,小儿托儿化,取消了一家一户小锅小灶的生活方式。全场妇女总数53人,妇女组织工作落后于嫩江农场,但在实行半供给制中还是先走了一步。嫩江、三岗农场的妇女工作,是以家属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开展工作的,为组建妇联组织尊定了基础。
1958年4月,嫩江农场共有家庭257户,有3个分场组织了家属生产合作社,勤俭持家的女同志被选为合作社社长。全场家属种菜21.1垧,在农场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家属的组织工作,领导上由支部挂帅,工会上马,行政负责。随着人民公社迅速发展,家属参加集体事业后,农场的福利事业相应有了很大变化,建起了托儿所6处,扩大了公共食堂,建立了红砖学校6所。
年末,全场有劳动能力的妇女达196名,由原来的3个妇女生产队发展到6个妇女生产队。试种了垧产25吨的高产甜菜,并经营菜园和各种家禽的饲养。每人每年收入最高达300余元,一般可收入100元左右。
1959年,农场根据省劳改局《关于加强劳改农场职工家属工作方案(草案)》,决定各场由行政和工会负责,组织和发动家属,按居住地区通过选举分别成立家属委员会,建立管理家属的群众性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妇女组织工作。
嫩江、三岗(两场)合并后,全场共有家属委员会u个,总户数908户,总人口4,157人,其中家属2,606人,参加生产劳动的602人。根据生产需要组织了11个生产队和若干个生产小队,并选拔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肯干的同志担任队长和小队长。妇女生产队积极参加积肥、整地、镇压、播种、夏锄、秋收、拣粮、扒麻等农业生产,工副业生产和福利事业。在建场创业史上,发挥了可贵的作用,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1962年,由于半供给制和违反经济规律的“大跃进”以及困难时期的影响,妇女工作从高潮走入低潮。几年来,妇女委员会没有进行整顿、组织不健全,虽有组织,而妇女工作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
1965年,劳改农场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及各种工副业生产基本以犯人为主要劳力。在职女职工基本从事商业、缝纫、服务部、财务、食堂等事业性或服务性工作。家庭妇女以家庭副业为主,已不是农场建设的主要劳力。
“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女联合会名存实亡。
1973年,场妇女委员会于“三八”节重新建立起来,先后组建了各级妇女委员会22个,总场、分场、党委专门配齐了妇女干部11名,生产队兼职干部25名,全场妇女工作在组织上有了可靠的保证,并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五七”生产队22个,参加“五七”生产队的家属744名,占家属总数的46%,每人拨给3亩土地,分配形式与人民公社相同。全场家属“五七”生产队种地201垧,其中大豆116垧,蔬菜3l垧,其它还有土豆、饭豆、葵花等作物。生产土豆279万斤,蔬菜137.9万斤,大豆8600斤,葵花籽15900斤,饭豆25700斤,拣粮27.2万斤。同时还开办了缝纫、修鞋、编织、压面条、做豆腐等十多个多种经营服务项目,自办了托儿所5处。对解决农场生产、生活等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并支援了辽宁、吉林及本县友邻单位,土豆、蔬菜共计250万斤。涌现出107名场模范工作者和12名场劳动模范。
1979年6月,工会组织全面恢复后,妇女工作成为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由妇女联合会,改变为女工部。
二、妇女代表大会
1959年9月17日,嫩江农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妇女联合会,来玉梅任妇联主任,各分场任命了妇女主任。
妇联成立后,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先后向嫩江县、七星泡农场、山河农场家属生产队发出挑战,开展友谊竞赛。并选拔了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肯干的女同志担任队长和组长。
1962年2月,召开了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对妇女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全场1323户,妇女总数2,600人,参加生产634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416人,工副业生产78人,福利事业86人,畜牧饲养业39人,其它部门15人。养猪860口,上交172口,蔬菜6700余斤,为农场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63年8月2日,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召开。针对组织不健全,妇女工作无人负责的问题,会议决定对全场妇女组织普遍进行整顿、改选。到同年10月,组织整顿工作全部结束。
1965年7月15日,场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参加会议代表134名,选举产生了由19人组成的妇联委员会,来玉梅任妇联主任。
1973年3月8日,场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场党委常委王大荣所作的妇女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13名委员组成的场第三届妇女委员会,王大荣任妇联主任,马秀龙、李云任妇联副主任。
新的一届妇联,代表全场5621名妇女,其中女知识青年3843人,女职工187人,家属1600人。中心工作是组织领导妇女,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妇女组织的各种劳动竞赛,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涌现出青年畜牧排、赵美妹养猪班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63名妇女被评为场劳模,4名女知识青年出席了省局劳模大会,97名女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774名女同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农场领导班子中,有3名女党委委员,王大荣被评为党委常委委员,使全场的妇女工作出现了生机。
1979年6月,妇女联合会由工会女工部接替,改编后的女工部在历届职工代表大会中行使权利,从此,除在每年“三八妇女节”举行庆祝大会外,不再单独召开妇女代表大会。
三、女工工作
1979年3月,工会设置女工部,王秀云任女工部长,女工部成立女工工作委员会,各基层单位设置了女工委员。
这时期,女工工作主要是督促检查党对女工工作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逐步恢复在职女职工及家庭妇女的组织落实工作。
1981年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以后,女工工作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参加劳动竞赛和社会活动,劳动中实行同工同酬,充分发挥了妇女的作用,并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争做“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好媳妇”、“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女工的积极性,为农场建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涌现出许多“三八”红旗集体和“三八”红旗手。场直小学教师白桂芝,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党的教育事业上,运用科学启发和现代标准化教学形式,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被评为省农场总局“三八”红旗手和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1987年,工会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相应地制定了四有达标教育,完善民主管理,开展劳动竞赛,巩固建家成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五大项指标和十六条具体指标,实行百分考核。
1988年4月,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针对女工工作,提出了要动员和组织女职工带头破除旧的思想观念,要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积极引导女工投身改革,依法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全场在女工中开展了“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家庭竞赛活动,选树女能人带动全场。儿少工作,继续开展幼儿园所升级赛,对残害妇女儿童,买卖婚姻等行为坚决进行打击。评选出“三八”红旗手156名“三八”红旗集体81个,“五好”家庭44个。
场工会女工部,长期重点抓了妇女的计划生育、晚婚宣传教育工作,以各基层女工干部为主,实行分片包干,宣传与思想工作并重,并注重责任制的落实,使农场妇女节育绝育率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农场长期未发生超生现象。1989年,女工部长冉华做为九三管局妇女代表出席了黑龙江省第六届工会代表大会。
四、妇幼保健
妇女是我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妇女特殊保护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妇女切身利益的长期工作。
农场妇女联合委员会,从建场之初到女工部成立的23年中,对有关妇女切身利益的工作、学习、生活、托幼、婚姻、女工保护等,切实的关心爱护。对女工保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抓了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五期”保护和教育工作,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妇联干部、妇女委员经常深入基层,检查督促各级领导,关心照顾妇女从事轻体力劳动,保证产假工资和卫生保健费的落实。
1979年,场工会成立女工部以来,主要抓了妇女“四期”保护教育工作,定期组织进行妇科检查,为患妇科病者及时提供医疗条件。1987年以来,女工部向职工代表大会提出普查、预防和治疗妇科病的提案,决议采纳后,年年组织普查和及时治疗,增强了全场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目前,全场已婚妇女的普查率(除老年妇女),年年都在90%以上。场卫生科和职工医院每年定期组织医疗队到各生产队,进行妇科病的防治教育和检查治疗,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了培养和教育好幼儿,解放妇女劳动力,早年采取临时集资带孩子的办法,设立田间托儿所。以后由行政负责一切费用,办起了托儿所,职工只负担每月1元钱的保育费。
1979年,工会全面恢复工作后,在女工部的领导下,由于各级工会的努力,各分场、生产队相继建立了托儿所,生产大忙季节,各生产队还建立了农忙托儿所,使广大妇女解除了后顾之忧。近年来,全场开展了幼儿园、所百分升级赛,各小学校增设了学龄前班,加强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