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文娱活动

第六篇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艺术

第一节 文娱活动


   
  建场初期,业余文化工作就开始建立和发展。场工会、宣传部门协同管教科,在职工、人犯中间组织了业余文艺演出队,经常在田间作业区、工地、宿舍演出京剧、话剧、快板等多种形式的节目,活跃了干部、职工、犯人的文化生活,也鼓舞了犯人的劳动积极性,在政治思想宣传教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虽然人数少、规模小、条件差,但是,由于参加演出队的部分犯人在入狱之前,就是各省市的文艺骨干,个中能手,所以,排练出的节目多很精彩。文艺演出队常在总场和各作业站巡迥演出(铁弓缘)、(华容道)等京剧折子戏。开始排练时条件艰苦,经费不足,演员们就自力更生,用纸壳做官帽和其它道具。后来,活动经费有了保证,仅1957年就达1,895元,占当年总支出的15%。
  1958年,大搞群众文体活动,各分场成立业余演出队,全汤组建成两个业余剧团,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1959年,两场合并后,工会专门设置了文体委员会,全场共有业余演出队9个,当时的工会主席孙其凯,本人是文体爱好者,他经常过问演出队的情况,并且亲自组织排练。当时演出的京剧剧目已从折子戏发展到大型剧目如《白蛇传》、《凤还巢》、《佘赛花》等。场部俱乐部的落成,改善了演出条件。演出队除了在本场巡迥演出外,还经常到友邻农场七星泡、嫩北、山河以及嫩江县等地演出。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文娱活动也随之萧条。到了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时期,文娱活动在农场又重新复兴,职工、家属、犯人,分别组建了文娱演出队,出现了陈文生,孟玉文,王卓茹等文艺骨干分子。1964年以后,场业余京剧团相继排演了《雪岭青松》和《芦荡火种》等新剧目,其中《芦荡火种》曾在省城哈尔滨市演出时受到赞扬,当时的骨干演员有陈文生,黄英杰等。1964年,机关干部和公职人员排演了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四分场、六分场还公演了大型歌剧《刘四姐》,其中六分场的演出受到了普遍赞扬。同年7月,中央考察团来场,业余剧团为考察团演出了《白蛇传》、《玉堂春》,受到了好评。考察团鼓励业余剧团要好好办下去,为丰富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多做贡献。
  “社教”运动开始后,一些有表演才能但被认为有问题的人,禁止登台演出。随之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娱活动全面停止。1966年8月28日,嫩江县“继抗”中学红卫兵和县评剧团部分造反派来场串联时,“横扫四旧”,砸了俱乐部,戏装全部焚毁。1966年至1969年间,农场的文娱活动主要由场直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包了下来,所演节目政治色彩浓厚,艺术单一,知识青年大批来场后,总场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了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大获成功,除在本场演出外,还受邀到北安、齐齐哈尔市、引嫩江以及友邻农场慰问演出多达100余场次,1972年在为黑龙江省三级干部会议演出期间,哈尔滨市文化局还召集全市专职文艺工作者观看,省委书记张林池亲切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在哈期间,《白毛女》剧组还为罗马尼亚经济代表团、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等外宾演出,均受好评。1973年,芭蕾舞演出队因剧目单一,观众的欣赏水平所限,逐日渐衰落,演出人员全部分到场直科研站,实行演出与劳动相结合,后随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演出队遂告解体。
  1978年,农场重又组织了40余人的演出队,在春节期间排练了歌剧《江姐》,演出时博得了观众的喜爱。1979年以后,场工会每年都组织业余文艺汇演,并且强调以自编自导为主,大力反映本场的生产建设和新风尚。业余演员冉华、阎春丽,受到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1980年9月,场直幼儿园演出队参加九三管局幼儿文艺汇演,被评为优秀演出队,10名小演员就有5名被评为优秀演员。1985年,在九三管局的文艺汇演中,歌手季丽玲获得第一名。随后,在1987年黑龙江省农村歌手大奖赛中,季丽玲又以她甜美的歌喉,娴熟的声乐技巧获得二名,同年12月,又被黑龙江省广播电台推荐参加了全国农村歌手大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期间,农场声乐,舞蹈,人才迭出,声乐除季丽玲外,尚有声坛老将王建兴,通俗歌手董淑清,舞蹈方面有冉华、王宗玲、时小东等,都在总局、黑河地区、九三管局享有较高声誉,在历届汇演中多次获奖。
  〔京剧团〕
  1979年3日,农场开始筹建京剧团,选拔人才,培育新秀。时尚属于不脱产的表演团体。1981年,改为职业性剧团,潘振江任支部书记,程祥静任团长。当时,因为剧团演员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青年人多数不能欣赏。所以,上座率不高。后来剧团又改演歌舞、曲艺等,但也只是支撑了半年多的时间。贺坤林兼任剧团书记,遂广罗人才,启用张维国任团长,新老演员搭配合理,又全面恢复了传统京剧剧目的演出,并且得到了九三管局和农场的大力资助。由于人员配备齐全,演员素质普遍提高,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排练了40多个传统剧目,并代表管局、总局到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演出。其间所演剧目《甘露寺》 《狸猫换太子》 《墙头记》 《红娘》《三月三》等,曾在管局获奖,演员张瑞忠,谢宝成、程祥静,张维国,高志国等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1980年,由张维国,高志国,程祥静等主演的《余赛花》《金玉奴》在总局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和优秀表演奖。
  1986年,农场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解散了京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