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艺创作

第二节 文艺创作


 
  五十年代,场里各业余演出队,经常排练自已编写的节目,各种板报、墙报、油印小报上,也经常刊登职工们自已创作的文艺作品,题材主要反映本场的开荒生产、劳动改造。1958年大搞群众文体活动,全场6个支部各自建立了一个青年文艺创作小组,一直到1960年,期间诗风大盛,战歌兴起,在文艺演出队中,陈文生、刘封成等创作了大量的小话剧,小戏曲,表演唱,快板书等文艺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七十年代,从广大知识青年中涌现了文艺创作骨干,如沙声栋、曹旭光等,都结合演出,创作了一些较好的角本。
  1979年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以正确贯彻,农场的文艺创作也出现了可喜的苗头。首先,场直初级中学以语文教师王喜德为发起人,在师生中组织了“红杏文学社”,油印发行“红杏”小报,场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项志奇,也在师生中编印发行了《东山》文学小报,所刊师生作品,多次被《九三报》《农垦报》《农垦工人》《小天鹅》等报刊采用,《九三报》还特意刊发过《红杏文学社创作作品》专栏。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老荣军战士、工会副主席陈国伟创作的快板书《嫩江农场在前进》、群口快板《嫩江农场好》,分别在九三局文艺汇演中荣获创作一、二等奖;项志奇创作的组歌《金星颂》,曾荣获九三局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他所谱写的场歌《嫩江儿女振雄风》,曾在九三局场(厂)歌比赛中词曲双获二等奖,业余还经常在报刊发表散文习作。杂文爱好者赵洪涛,文笔精健,他的作品已多次见诸《九三报》、《农垦报》、《人才开发》、《演讲与口才》等报刊上。诗歌创作有王喜德、任波等人,也常有习作披露。
  美术、书法创作,在农场也十分活跃。大跃进,“小靳庄”活动时期,全场诗书画虽极兴一时,但技法粗俗,内容浮夸。“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正常的群众文艺创作受到严重摧残,一些文章、美术、书法几乎全被语录、大字块、大字报、革命宣传画所代替。知识青年大批来场后,推动了场美术、书法的创作,带来了一股活力。近年来,场工会几乎每年都举行美术书法展,出现了一大批业余作者,如场直小学贺玉华,精研国画、书法,他在教学上推行的“布贴”画,获得一致好评,并被报刊刊用。场直中学美术教师阎春秋,也多次在美术大展上获奖,她的油画、装饰画,深得广大职工的喜爱。书法爱好者胡勇斌,孙玉璋、荣烈先等,皆颇有造诣,在场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历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文艺作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