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艺荟萃
第三节 文艺荟萃
一、诗词歌谣
北大荒冬咏(四首)
项志奇
树挂
寒露北疆有奇葩,枝开一夜尽梨花。
轻摇不忍磷磷落,雪梦冰魂暖千家。
白桦
超然不群遍山乡,少女白衣去粉饰。
玉立亭亭肌透骨,凌霜迓雪显清姿。
唱晚
冰封农场晚风寒,映雪夕霞北国天。
男女婆娑轻漫舞,退休老人活丰年。
争观电视怡情悦,笑语欢歌怯夜阑。
除夕
迎新爆竹炸长空,岁尾松灯映雪红。
电视联欢浓笑语,围灯夜宴传飞觥。
家庭农场春潮早,竞试蛇年起小龙。
(摘自《九三报》1989年1月31日版)
秋 收
杨文谦
麦月正中旬,片片喜人;春种遍地皆绿玉,秋收满场尽黄金,万民欢欣
更喜逢晴天,机后生烟;精收细打劲不缓,龙腾虎跃战秋翻,一马当先。
(摘自《嫩江通讯》1984年第14期)
农场改革随想
商洪玉
京都喜讯闹乡间,改制革风又一年。
地涌春潮桑梓暖,天开宝象气候全。
分营共奠千秋业,并力同登四化山。
摇落北疆攀树挂,犹能白雪化银钱。
(摘自《九三报》1988年4月19日版)
悼 臧 立 杰
任波
乌云喷射冰雹
扫躺一个绿色的生命
为了共和国的安宁
花失去血色
滴滴晶莹的泪
献给铮铮的殉国者
一腔沸腾的血
维护了正义与尊严
让红旗永不落
(摘自1989年7月18日《九三报》)
弄 潮 能 手
——献给联合收割机手
西华
你才是弄潮的能手,
胜利那搏风击浪的沙鸥———
让麦海化作金色的小河
涓涓地流入你湛蓝的轻舟。
你才是弄潮的健儿,
赛过那来去自由的水手———
收割着片片成熟的波浪,
收获了一个丰硕的金秋。
(摘自《嫩江通讯》第10期)
田野的秀发
昶史
爸爸的浓发一个月一剪,
田野的秀发却一年一理;
爸爸的浓发总是黑油油的,
田野的秀发会从绿变得金黄黄的;
爸爸的浓发是阿姨给剪的,
田野的秀发是叔叔给理的;
阿姨的推子小巧玲珑是电动的,
叔叔的推子象大海里的军舰似的;
爸爸的浓发剪下来当了垃圾,
田野的秀发剪下来装进囤里。
(摘自《嫩江通讯》第10期)
村 庄 之 路
(歌词)
邱连贵
风雨中的村庄,
一条泥泞的小路,
人们眼中诉说不满,
拖着一双双沉重的脚步。
小伙子拿不出酒来浇愁,
姑娘们为衣衫感到羞辱;
母亲淌着擦不干的眼泪,
不知拿什么填饱儿女的空肚。
人们咀咒着你啊一一一
泥泞的小路。
阳光洒向村庄,
春风驱散了迷雾,
空气飘散着醉人的清香,
大地奉献出珍藏的宝物。
小伙子神气的骑着摩托,
姑娘把彩电搬进了新房。
孩子们歌唱在希望的田野,
母亲也敲响那欢快的锣鼓。
啊!村庄出现了一条一一一
五光十色的大路………
(载《北方音乐》1989年第1期)
走 进 八 月
(散文诗)
王喜德
彩色的日历飘下最后一页七月,我走进了八月……
八月,金子和翡翠的缨络编织的梦。
八月,太阳和明珠镶嵌的季节。
我,走进了八月……
八月,麦浪涛涛,卷起千层香雪;豆荚串串,摇响轻悠的轻音乐;犁铧闪闪,进发开拓的遐想;黑土翻滚着热浪,喷发沁人心脾的芬芳。你扑入它的怀抱,酥了五脏,甜了六腑。
我,走进八月……
一台台红色的链轨,象一块块魔方,变换着生命的篇章;一个个希望,凝在操纵杆上!
一台台蓝色的收割机,旋转着神奇的舌头,舔着大地的毛发,收着成熟,一串串惊叹号挂在粮筒上。
一辆辆“解放”,兜着凉爽的风、惬意的风,奔忙于田间,弹着琴弦,无数的沉甸在怒放!
星星之火,燎原一片片黄花。看得见,白天滚滚浓雾弥漫,夜晚长长的火龙蹦跳;听得见,摇滚乐在爆响!
我,走进了八月
人的脚步,人的欢笑,人的愉悦,滴在麦垛上,汗水甜了原野,幸福萌芽于北疆的土壤。
(摘自《黑龙江农村报》1987年10月16日版
防火宣传歌谣(九首)
嫩江农场七队小学
叔叔婶婶和阿姨,春季风大格外要小心。草木枝叶吹得干呀,要是落上火就了不得。以往的教训要吸取,我说同志防火不能当儿戏。
各位公民要有爱国心,防火也是为子孙。水火不留情,翻脸不认人,自家也倒霉,五不火的要求人人记在心。
百花争妍百鸟鸣,春色满园人人喜。此时人人要警惕,安全防火属第一。
春季到来大风起,此时请看防火旗。各位同志要注意,烧火做饭莫着急。
大娘婶婶和阿姨,扒灰千万看仔细。星星之火可燎原,后悔那可来不及。
春风阵阵吹大地,各位公民要注意。野外点火不可明,烈火燃烧漫无际。
各位小弟和小妹,安全防火要牢记。不可玩火做游戏,万一失火了不得。
爸爸妈妈和阿姨,观在请你要仔细。为了咱家和大家,切莫在外把烟吸。
全队齐心又协力,五不火要求记心里,人人奋起保森林,为国为民谋福利。
建场初期运输队歌谣
物资科孙国山 搜集
日行五十算快马,泥不拖轴路不洼;
赶车到了洋马架,两眼望家不到家。
※建场时雨季道路泥泞翻浆,到嫩江县城取货艰难。为了解决人员食宿和畜力歇套,在黄土坡(现18—21公里处)和何大泡子 (前屯)搭草棚作栈点。
猪病预防歌
陈兆春
哺乳预防白痢病,离乳预防副伤寒。
一旦气候有骤变,预防肺疫和流感。
预防瘟猪是重点,依靠群众常年战。
(此歌谣七十年代曾流传于我场)
二、小说散文
甘 苦 曲
(小小说)
罗精东
一天,民警小李把我领进派出所值班室。一进门,啊!这不是我那不翼而飞了的钱包吗?
我惊喜地上前抓住它,真没想到,丢失的东西还能找到。钱包里的钱是我整整一个月的工资啊:
“是谁拣到的?”我下意识地转过身,声音发颤地问。办公室后面,端坐着一位神态威严的中年民警,他正拿深沉锐利又有些和蔼的目光打量我。这是我们谢所长,小李笑着向我介绍,又对我说:“你坐”,“谢谢”,我小心翼翼地坐在办公桌前面的一条椅子上。谢所长拉开办公桌抽屉,争出一包东西,用手轻轻推到我跟前,瞟了我一眼,说:“请你辩认一下”。
我拆开纸包,里面露出一块手表及钥匙手绢等。啊!这不就是我一夜之间就不见了的那块表吗?我问丈夫,他说没拿,还硬说我给丢了,当时还挨了一顿毒打。“你过会儿签个字,东西就可以领走了”。谢所长点燃一支香烟吸了一口,蹙眉沉思了片刻,吐着烟雾缓缓地说:“不过………有个问题,想跟你了解一下,可以吗?”
我默默地点点头。“你和你丈夫,感情怎么样?”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李为啥用那种目光盯着我?我尬尴地抵着头,半晌也没吱声。
“哦,是这样的,街坊邻居反映,你和你丈夫近日来经常吵嘴打架,有这事吗?”是哪个多嘴嚼舌的人,把这些家庭小事也捅到派出所?这时我发观,谢所长正用炯炯的目光审视着我,慌忙挤出一丝笑容,摇摇头想表示没有这回事。可谢所长的问话,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满腹辛酸……,“你个丧门星:破财鬼怎么没把你给丢了:”丈夫那粗暴发怒的吼叫声,还有骂得更难听的话,蓦地在我耳畔回响起来。就因为我丢失了不过价值百元的东西,他竞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揪住我的头发拳打脚踢。我知道我们家经济状况不佳,丈夫的每月工资,他从没交给过我,他的钱都用去赌博了,他还想勒索我的工资。可我的钱还得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啊。要不是钱包找到了,这以后的日子还不知怎样打发呢!
想到这,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抬起头,急切地问:“是谁拣到的钱包?我一定好好谢谢他(她):”谢所长和小李都没说话。两人对视了一下,谢所长低声说了句什么,小李低下头默默离开,走进公间屋。我咬着嘴唇,机械而不安地坐在那儿。这时,小李手拿着一份“卷宗”走出来,交给谢所长,他转过身,用隐含着沉痛和凄惋神情的眼睛瞅着我……
谢所长拿着那份“卷宗”缓缓地说:“你的钱包不是丢了,也不是让扒手偷去了,而是你的丈夫拿去了:”
“什么?”我惊诧地站起来,惶惑不解地望着谢所长,只见他满脸严肃,没有丝毫开玩笑的神色。“你坐下别激动,也别紧张,听谢所长把话说完”,小李在一旁安慰着我说:“这些情况都是在赌场上抓获了你丈夫等一伙人,他交待的,全部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在这里。”
“这,这难道是真的,这,这,怎么可能?”我一下子由喜转悲而变得结巴了。“你应该早些把你丈夫的情况告诉我们,使我们联合起来,帮助你丈夫,我相信,他还能变好的。”谢所长的一席活,说得我热泪夺眶而出。唉,我的甘苦曲何时能哼完?
(摘自《九三报》1686午5月27日版)
养 花 (散文)
我小时的妈妈,养花着了魔,也难怪,昔日北大荒,似乎比现在冷多了。冬长夏短,若养几盆花,暑日红艳骄滴,寒天绿意盈室,也真的给生活平添了无限生机呢,那时候能有什么好品种?无非是些洋绣球、玻璃翠、月季、九月菊、灯笼花之类罢了。有一年暮春,妈妈不知从哪儿掏弄二株柳桃枝来,先插入瓶内水养发芽,后植于土中施肥生札几年的工夫,竟然长成比我还高的花树了。其间从小到大换了3次盆,母亲又巧妙地将它们依枝穿插,编成两个花篮状,待一开花,顿时纷红叠翠,摇曳生姿,令人徘徊其侧,不忍离去。不料3年自然灾害,也“灾”到了柳桃头上,父亲无奈,以每盆28元的高价卖给了联营商店,把它换成了几斤小米,全家馋馋地喝了几顿粥,而母亲却颜笑泪饮地心疼了好几年。后来家里虽也养过几盆,但终没先前的好,待十年动乱那会儿,便连绿意也不见了。
也许是受了母亲的遗传吧?我也喜欢养花,尤爱植菊。人过中年,多活动活动,闲时养养花,陶冶陶冶性情,自得其乐,那韵味也真是无穷呢。管它什么品种,只随便弄两株来,亲手植入盆内,亲手为它松土、浇水、施肥、剪枝,再亲眼见它婴孩般逐渐长大,脆嫩嫩、水灵灵地生枝散叶,活泼泼、娇艳艳地含苞怒放,那滋味,浸入心中也有说不出的美。当然,一旦佳期将过,萎意顿显时,也会令人不禁惆帐,失意辗转依依,可转而一想,花,也不虚此行了,毕竟以它的灿烂一放,增多少美色给了大地,留多少回忆给了人间啊!只要有根在,明年不又会发芽了吗?生命何尝不都是如此呢?一想到这些,便坦然地管它“花开花落两由之”矣。
几年的时间,北大荒就变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单就养花来说吧,这些年江南花株便源源不断地移入了北国,就连荷花,据说也能在冰城怒放了。我生活工作着的小小农场,一到春夏,沿途各单位的花坛花团锦簇,馨香袭面。人人爱花,人人养花,市场上也时时聚来不少花匠,争先兜售。有一天,我偶尔去转了转,忽见两个买花的小青年,一边掏钱一边说:“不亏,过两天单位搞花展,这回第一准是咱的啦。”我听后不禁默然的不知怎的,突然想起早些年妈妈说过的一句话来:“养花是要用精神去灌溉它的。”是呵,花是美的,但养花的人须先有美好的心灵,再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美美的享受它,
但愿辛勤的汗水,能换来一个花的世界。
但愿好花与美的心灵,常在,常在。
(摘自1990年了月12日《农垦报》)
见风使舵别议
(杂文)
赵洪涛
船行江海之上,常遇八面来风,水手总是见风使舵,顺利前行,如果水手不问风向,不顾风力大小,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不是从电视里见过冲浪表演吗?狂飙掀起巨浪如山,而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忽而冲上波峰,刹时滑入浪谷,姿态健美,令人惊叹不已,这艺高胆大的形象,该属于见风使舵最美的造型。从这个意义讲,见风使舵不应片面地理解为贬义,成为生活中不讲原则、投机取巧的同义语。其实它是一种本领,它要求水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排除蛮干,在变幻不定的风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坚定方向,用舵自如,顺利到达彼岸。
在历史的伟大变革时代,我们的改革家也具备见风使舵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形势,要有主见,保持清醒头脑并能敏锐的从各种纷杂的情况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推动工作的发展。最忌的是反应迟钝,被纷坛复杂的“八面来风”搅得眼花缭乱,从而陷入盲目状态。那恰似江海之上不会见风使舵的水手,是担不起时代重任的。
(摘自《农垦报》1936年4月26日版)
三、回忆录
雨 夜 播 音
王 仰 芝
28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冲破呼呼的风声、哗哗的雨声,从总场广播室里发出一阵急促而又热切的呼叫:“家属同志们,房子漏雨了,搬到办公室来吧:赶快行动:赶快行动……”这是嫩江农场第一任场长侯风岐那充满热情和关切的声音。
建场那年,农场住房简陋,仅有的两栋家属宿舍也是土坯拉哈辫的,房子外面的屋顶是平的,上面抹了一层白灰,为了冬季保暖又压上一米多厚的苫房草。可是,经过一冬的霜冻,一春的风吹,一夏的雨淋,不到一年,屋顶全粉化了。到了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小下,屋面滴答,让人不得安宁。第二年七月的一天夜里,又是大雨倾盆,睡在办公室里的侯场长又一次从酣睡中惊醒。他一骨碌从草铺上爬起来,顾不得扣好衣服,便披上雨衣,拿起手电筒,大步流星的向屋外冲去。他冒着风雨,焦急地围着家属区转了一圈。然后,毅然跑回办公室,径直走进广播间,抓起话筒,用焦急而又亲切的语调,动员全体职工家属暂时搬到办公室来住。这样,才使得家属们免遭雨淋之苦。多么好的场长啊!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八年了。我们的农场已经从刚开始的一个初生的婴儿,茁壮地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并且,正意气风发地走向“而立”之年。
变了,变了,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发展,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一切都变了。看一看现在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红砖红瓦的家属宿舍,还有那一幢幢雄伟的办公楼、教学楼、文化宫,更有那一座座高大的厂房、烟囱,再想一想当初那些马架子、地窨子、土坯拉哈造,真是天壤之别呵,然而,当年那个在雨夜里巡视过家属住房,向我们发出过亲切感人的话语的建场元勋我们的老场长侯风岐,却再也不能看到这一切了。他离开了这个他亲手创建的农场,也离开了这个那曾经倾心眷恋过的人世。如今,值得告慰他的是,我们的农场正迈着雄伟的改革步伐,大踏步地前进。为了纪念这位建场的功勋,我们提议,把他第一次徒步来到何家大泡子,选定嫩江农场址时,说出的那二句铿锵有力的话“就在这里建场”,作为我们农场史的题词吧!
1984年8月写毕
(作者系嫩江农场原三分场退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