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第一节 各类教育 一、幼儿教育
1957年,嫩江农场总场有托儿所一所,入托儿童38名。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场大部分家属均参加生产劳动,三岗、嫩江两场幼儿全部入托,保育员由年龄大、体力差的家庭妇女担任,由各级妇女主任负责管理,各分场、生产队实行农忙办、农闲停的办法,带托分有偿、无偿两种形式,费用由双方商定。半供给制取消后,除留一小部分临时工外,保育员均由女职工担任。
1976年农忙时节,由女职工自行串联,责成3名家属妇女带着小孩,成了两场合并后第一所托儿所的雏形。时隔不久,就全部归属工会管理,一切费用由行政负担,当时,只能容纳37名幼儿,规模小、条件差。
1979年以后场党委决定把抚育、培养教育少年儿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有条件的分场都从1980年开始组办幼儿园,逐渐从保育为主向保育、幼教并举的方向转化。场直幼儿园开始为儿童建立小教室、活动室,并选派有特长的年轻保育员到外地培训,以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截止于1989年,到外地脱产进修的幼师已达了名,均取得了中等幼教学校的毕业文凭。
这期间,场各级工会协助基层单位维修和新建了托儿所、幼儿园,四分场的托儿所建筑面积达105平方米,并添置了大型游艺场所。仅1983年,全场用于建筑维修幼儿园、托儿所的支出就达2万元以上。
由于各级组织重视,场直幼儿园1980年已有90多名幼儿入园,园里不仅扩建了院所,全面改观了环境,设置了午餐食堂,而且还分期分批购进了录音机、乐器以及各种幼儿画刊、教材。园里除开设语言文学、数学、体育、音乐舞蹈、卫生等基础课外,还举办了幼儿家庭教育讲座,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1980年,场直幼儿园在九三农场局幼儿文艺汇演中获第二名;1984年,被九三农管局评为一类园所。
二、小学教育
1956年3月,双盛屯属嫩江农场,该屯小学被定为嫩江农场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当时有学生32名,2名教师搞复式教学,教6个年级。教室面积是100多平方米的马架,开设科目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美术。1959年,两场合并,场部小学称嫩江农场中心小学,校长马福成、刘绍义。全场有了所小学,学生共计306名,教师34名,全场学校建筑面积540平方米,都是土房。1963年,10个分场各设一所小学,连场直小学在内,学生共计811名,教师5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1966年,全场小学增到 14所,学生共计1017名,教师5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开设科目增加了地理、历史。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被批斗学生冲向社会破“四旧”,校舍设备被破坏。1968年8月,开始“复课闹革命”,分场小学一律放在分场管理,中小学一律改为春季招生。1969年,学制改为5年制。1970年,全场有5所小学成立初中班,教小学的教师选拔教初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974年,开始使用省编教材,学生人数增加到1377名,教师110名,分布在14个分场,校舍实现了砖瓦化,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1978年,每个生产队都成立了小学,计2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5%。1984年,小学学制恢复六年制。1986年,分场5个初中点撤销,集中到场部上学。场直小学校长安玉玲,全场共有25所小学独立办学。全场小学在校生共计2064名,入学率96%以上,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在全局小学六年级毕业统考中,语文、数学和自然三科总平均分比1985年提高20分,被总局定为普及初等教育合格单位。
1987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989年全局小学六年级毕业统考中,语文、数学和自然三科总平均210分。
三、中学教育
1960年,农场已初具规模,人口增多,为适应农场人才的需要,在场直中心小学成立初中,收初中一年级学生47名,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一起办公,校址在现在的场直小学。校名为嫩江农场中心学校,校长刘绍义。初中开设的科目有语文、政治、数学、地理、历史、俄语、物理、化学、音乐、美术、农业技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场学校停课,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搞“串联”、“长征”,批判“德育第一”,抓“走资派”、“牛鬼蛇神”。很多教师被打成“反革命”、“资产阶级权威”,下放劳动。校舍百孔千疮,图书和仪器破坏殆尽。1969年,初中由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同时成立高中。高中开设科目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书记沈秀春,校长权成郁。1970年,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又在5个分场点成立小学“戴帽”初中。当时在校初中生271名,高中311名。1972年,根据中央关于“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指示,整顿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使用新编教材,实行成绩考核。但是,批“教育革命回潮”时,中学教育又一次受到冲击。1977年,实行十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全场有5个“戴帽”中学,初中在校生544名,高中311名。由于中学学生分散,师资奇缺,教学质量普遍低。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拨乱反正,以教学为中心,恢复考试制度,教学秩序日趋稳定。1978年,初中和高中增设英语、生物、植物、动物。1982年,场直中、小学分开,成立嫩江农场场直中学。包括初中、高中和职高,书记兼校长梁嘉业,场直中学共有学生973名,初中、高中和职高学制都是3年。1986年,取消了分场的初中,集中到场部,场直中学成为一所完全初级中学,书记陈奎峰,校长关彦明,在校生816名;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迁到东山,成立嫩江农场高级中学’书记王福泉,校长王明仁,在校生186名。1987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8年,由于中学学生大量减少,高级中学又和初级中学合并,统称嫩江农场场直中学,书记王福泉,校长关彦明,在校生初中693名,高中101名,职高118名。近几年来,学校的人才观不全面,只注意少数“尖子”学生,忽略大多数中下等生;部分教师素质低,实际文化、业务水平低,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
四、职业教育
1970年,针对农场医务人员缺的现状,在场直中学初中毕业生中招收34名学生,成立了医务班,聘请场部医院医生和军医授课,学生二年,毕业后分配到场部和各分场从事医务工作,观在,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医务骨干。
1976年2月,农场借鉴上海齿轮厂“七·二一”大学的办学经验。成立了场“七.二一”大学。根据农场生产实践的需要,开办了农学,农机等9个系,共招生376名。但是,由于组织、师资等条件,只办了一年就草草收场。
1980年9月1日,在老虎沟筑路队成立职业高中学校,收4个班,学制3年,开设畜牧、农学、农机专业,学生160名,专任教师12名,工人13名,行政人员6名,书记楚序恒,校长胡延华、主任李德明,校舍面积1500平方米。1981年职业高中合并到场直中学。11年来,场职业高中共设置农机、农学、畜牧、师范、电器、财会、养殖、基建等8个专业,共毕业601名学生,现在大部分在金场各行各业里工作,成为生产第一线的骨干。
五、成人教育
农场很重视对职工的技术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教育。1955年冬,结合政治整训,组织了生产干部的技术学习,并分别组织了犯人,专业专训,抽调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犯人进行了新式农具、农业技术的速成教育,然后向全体犯人进行传授,都初步掌握了作业技术,少数犯人学会了农具检修。在1956年的生产中,全场254台农具的使用,全部由这次冬训中培养出来的劳改队员担当。从此,场里每年都定期举办机务人员和农业技术员学习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突出政治”的影响,曾一度停办。
1978年以后,每年场里都坚持在1至2月份办农机学习班,队长学习班和各种机动车辆驾驶员学习班,7月份办粮食保化学习班和教师学习班,11月份举办机务学习班,电工班和养殖学习班,每年都培训千人次以上。
1981年,农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8个部门发出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对1968年至1978年间毕业的初、高中生,一律进行文化补习,补习合格者,重新发给毕业证书。1982年,农场成立了职工教育办公室,由教育科组办“双补”工作。补习采取夜校形式,教师从场直聘请。当年参加学习,学员多达2323人,占应补人数的64%,第一批毕业的只有60人。1983年,又继续进行文化补习,而且在农场闲时采取了半天工作半天补习的办法。这次“双补”,取得合格证的共计1780名。截止于1989年,职工文盲率为2.8%。
全 场 职 工 文 化 程 度
(1989年12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