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教育管理

第二节 教育管理


 
  一、教学改革
  1955年建校后,采用苏联凯洛夫“五大环节”直观教学,课堂活跃。1956年,实行德、智、体、美并重的教育方针。1958年到1961年,开展教育大革命,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勤工俭学,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1962年,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采取“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材为主,启发引导,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65年,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实行“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杀向社会。1968年,复课闹革命,学生只学《毛主席语录》,搞军事训练,批判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的教育路线。1974年,开始整顿教育,注重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教育形式一度好转。不久,“白卷英雄”出笼,学生大批“教育革命回潮”,工宣队进驻学校,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改变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实行“开门教学”,上阶级斗争主课,提出教学突出两条线,文科以学政治为主,理科以学农业课为主,造成了学生念书没文化,有文凭没水平的恶果。
  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场中小学实行了修改后的工作条例,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严格实行成绩考核,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中学编快、慢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正面理解不够,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1981年后强调师资质量,注重基础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增添了仪器设备,建立了实验室,加强为电化教学的手段。
  1983年,场直小学进行了“小语教学”实验,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已在全场铺开。1985年,又在场直小学进行,“小语板书设计”改革,成绩显著,成果已在全国某些省市和地区受到关注。小学语文“阅读图示导读法”,已在九三农管局推广。中学在部分课程中开展“四环节”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影响下,真正钻研教学的人不多,还没有调动大多数教师搞好教改。
  二、体制改革
  嫩江农场从建场时起,一直到1974年,教育工作由场政治处直接领导,马国良任教育干事,管理中小学的人事、组织和业务。1974年5月,成立文卫科,科长王起木,科员4名,主管全场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1978年1月,成立教育科,郭庆华任科长兼中心校校长,科员8名,分管人事、教育和研究等。1984年2月,梁嘉业任科长,科校分开,有科员4名,主管全场中小学人事、教育、研究和职工教育。1989年4月,王福泉任科长,督导王明仁,科员4名。
  从1955年建校到1984年,学校党支部书记负责全面工作,校长负责教学管理和日常工作。1985年以来,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人事任用权,财经管理支配权,教学工作指挥调度权。对教师实行聘任制,由校长根据每个教师的政治表现、文化程度、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和劳动态度提出聘任。又把全场15个小学集中为6个,各选派一名校长管理学校业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教育经费:
  1955年建校后,教育经费由农场农业生产收入中拨给,用于教职工工资、办公费和学校建设。1955年教育经费2千元,以后年年增加,1966年教育经费7.3万元。从1980年起,国家拨给教育经费,但数额很少,本场补贴的教育经费是国家拨给的2倍以上。
  由于农场职工逐年增加,学校学生人数增多,各校都需改建校舍,增添设备和教学仪器,经费支出大幅度上升,到1989年,教育经费已达12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