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丧嫁娶

第二节 婚丧嫁娶


  
  〔婚嫁〕建场初期,婚嫁仪式极为简单而喜庆,男女双方多不需要太大准备,单身职工、干部从家乡将女方领来,或女方投奔来场,由领导或战友出面组织,同志们齐来庆贺一番,新婚夫妇只要以糖果、瓜籽、烟茶招待即可,有时也举行集体婚礼,既文明节约,又欢乐热闹。七十年代末期至今,新婚青年曾由团委组织集体婚礼,也有的实行旅行结婚,婚后回场向亲朋友好和单位同志赠送喜烟喜糖,并照旧在门窗、新房内贴上双红喜字。其间也有各自家庭操办的,车接车送,收礼设宴,量力而行或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等等不一。近年来,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一对青年新婚,多需备下住宅,内置组合家具、彩色电视、收录机、洗衣机等高档商品,并且要添置被褥、家用电器、时潮新装婚礼服,一般水平也得万元左右。
  〔殡葬〕七十年代以前,凡死者均采用棺木土葬,由死者家属于荒山僻岭不能耕种之地选址为坟地,场部则多数安葬于东山。七十年代末,嫩江县设立了火化厂,农场便实行送县城火葬,一开始只限于党员干部,后来除边远连队外,一律实行火化。骨灰盒有的在县殡仪馆存放,有的迎回家中妥善安置,也有的仍于荒山僻岭处起坟下葬。
  长者逝去,由亲朋友好和各自单位敬送花圈,子女臂缠黑布为孝,并佩戴多日。个别仍保有入殓、吊纸、焚化纸钱、放供品、开光、杀扣、撵丧盆、出殡、撤买路钱、看线口等旧俗,但讲究并非一律,细节各异。干部、老同志、场内名人或因公去世的职工死后,均开规模不等的追悼会,致悼词,颂扬死者做出的贡献,并致哀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