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饮食衣着

第三节 饮食衣着


 
  〔饮食〕建场初期以玉米、小米为主,白面从外地拨入均分,蔬菜以土豆、白菜为主。以后大面积播种小麦,主食便以面粉为主,六十年代以后,大米多从外地以黄豆、小麦兑换而来,供应标准均按国家统一规定,按工种定量。
  近几年饮食条件改善,供应标准虽然仍为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定量36斤,职工45斤。家属30斤,中学生36斤,豆油每人每月1斤,但因副食品多、生活水准提高,供应的粮食多数家庭够吃或有结余。主食以馒头、大米饭为主,间以多样面食如面条、饼类、花卷等,饺子除逢年过节必食外,平时也以之改善生活。
  渍酸菜是东北冬季独具特色的莱肴,当地人多食之。六十年代以前,从南方外省迁来的农场职工,对吃酸菜不习惯,后来也多入乡随俗了。嫩江农场场部地势低洼,土质松软,挖菜窖不到一米多就出水了,屋里有砖砌成的小窖,一开春常常上水。近年来,人们多采用屋外浅层封闭式菜窖,即刚一上冻,按储存菜量的大小,挖一小坑,深度超过膝盖,10月份将白菜根朝下,单棵并排紧紧挤上,只码一层,再压十层毛柴,上铺塑料薄膜防土,然后盖上30一50公分厚的土即可,到元旦或春节前开窖,就可取用鲜莱了,只要不冻菜心,到屋内也能缓过来。
  干菜和冻食也是北大荒特有风味的菜食,除了采集、晒干的黄花(金针)菜、蘑菇之外,秋季也常晒些角瓜、黄瓜、茄子、辣椒、香菜等干菜。严寒的北大荒气候形成了天然的冷冻场,人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秋天将辣椒整棵拔起,根朝外码一堆,刚上冻时打开摘下,一宿就成了冻辣椒,食用时仍保持鲜味。其它如香菜、芹菜、大葱等也如法炮制。近几年,冬季常从外地输送鲜菜,速冻袋菜也源源不缺,职工的饮食愈加丰富。
  〔衣着〕建场初期调来的荣转军人,一般皆着军服,后来除武装警察外,便不再统一着装了。犯人先穿紫红色衣装,后改为灰色。在野外作业的工人,脚穿拖鞋,头戴狗皮帽,后来多穿千板 (不挂面)羊皮袄,手戴千板羊皮手套,有的穿毡疙瘩,戴貉壳帽。场里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衣着款式等等不一,以棉布为主,多系士林、花旗、咔叽。颜色以蓝为最,青色次之,一般均穿带补丁的衣裳。
  六十年代以后,城市知识青年大量来场,引起了服装样式上的变化,随着轻纺工业的发展,化纤服装也逐渐增多,但样式除制服和中山装外,多仿军装,颜色限于绿、黄。七十年代后期,涤纶、涤咔、呢料大量增多,款式多样,色彩鲜艳。近年来,新潮时装也在农场广为波及,迅猛发展,干部、职工、家属的衣着发生了极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