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日喜庆
第四节 节日喜庆
〔节日〕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习惯上把农历腊月的最后—天至翌年正月初五这六天,俗称“过年”。一进腊月,职工家庭就忙着杀年猪,到场部或外地购置年货。年三十(或二十九),打扫庭院房屋,张贴对联年画,竖起灯笼杆。除夕之夜,红灯高挂,家家笑语喧哗,近些年皆围着电视机,收看中央台每年一次的新春晚会节目。夜半零时大燃爆竹,家家吃年夜饺子,然后守岁达旦。从前,初一清晨,家家相互走串拜年,近年来多数单位春节前夕统一举行“团拜”,初一拜年只限于直系近亲间相互走动,多数人都在自家围观电视了。
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俗称“过十五”。是日大吃糯米元宵,别具情趣。夜晚家家挂灯,鞭炮齐鸣,场工会常常举行“灯展”、扭秧歌比赛等活动。
立春:俗谓“打春”。民俗有在这一天食“春饼”、“啃青” (吃青萝卜)之说。
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这一天要吃猪头肉,男人一正月不许剃头,此日方始理发,谓之“剃龙头”。
清明节:草木萌动,是农业上的重要节令,有“清明忙种麦”之说。民间有上坟扫墓,添土祭祀、送纸钱的习俗,因烧纸易引起火灾,近几年农场遂严令禁止。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此日清晨日未出时,人们多至郊外采艾,是谓“踏青”,各家皆在房门,屋檐处插艾插柳,挂纸彩葫芦,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多在这一天食粽子、鸡蛋。近些年,传统活动大减,唯吃鸡蛋之风俗,尚且保留,有少数人家能吃上粽子。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因为在八月中旬,又名“仲秋节”,俗称“八月节”、“丰收节”。这天夜晚,明月一轮,高挂净空,加之“嫦娥奔月”等神奇浪漫传说,从前人们常有敬天赏月,吟诗作歌,家人团聚,吃月饼、食瓜果、饮佳酿等习俗,称之谓“圆月”。北大荒地处严寒,在户外赏月,食瓜果,已多不进行,只是吃月饼、饮佳酿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
腊八:即农历腊月初八。此日气温低下,俗语有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农场当地人的“腊八粥”多用黄米,小米、高梁米、苞米楂子、饭豆、黄豆、花生仁、红枣等煮成,有的加糖,于当日太阳未出时食之,食前须盛一碗,挥洒在庭院鸡架、狗窝、猪圈、马棚之内。近年来此风不盛,年轻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多不食之,唯老年人常应应时令。
此外,民间尚有破五、填仓、重阳、冬至、小年等节令习俗。
公历节日,如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农场都举行相应的纪念或庆祝活动。
〔喜庆〕
喜庆无固定时日,如:妇女生小孩,俗称“猫月子”、“坐月子”,亲朋邻里常赠送鸡蛋、红糖等营养品,谓之“下奶”,小孩满月时,也有赠送百日锁等首饰和衣物的。干部、职工搬迁时,亲朋邻里也主动帮忙,搬迁、安居完毕,主人设宴款待,以示“乔迁之喜”。老人寿辰,也多有操办者,设宴吃寿面,亲朋老友晚辈齐来相贺,以祝长寿;年轻人诞辰,也有略备宴席约小友以示欢乐的。近些年,生日蛋糕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