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物事略

第二节 人物事略


 
                  〔高桓昌〕
  云南省寻甸县人,彝族,出生于1915年。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上、副连长、军械主任,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1月,在攻打汉城北部敌军第三道防线战斗中,只身一人手执重机枪,歼敌60余人,保卫了后面坑道中的战友,守住了阵地,当时飞机投放燃烧弹,只离他3。来米爆炸,他的衣服都烧光了,后来所在部队给他记大功一次。1952年冬,在肃川、水楼山战斗中又分别荣立功各一次。1956年4月,由部队转业来到嫩江农场,历任中队长、支部书记、副教导员、总支书记。他在工作中不怕吃苦,任劳任怨。1964年9月,因为他所领导的连队在改造、生产工作中成绩显著,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奖励连队解放牌汽车一台,他个人被评为省先进生产者。1980年11月,在嫩江农场离休。
                  〔孙其凯〕
  汉族,1918年出生在河南省,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953年2月至1955年7月任省公安厅副科长,1955年10月任黑龙江省公安厅二十一管教支队副支队长,工会主席,嫩江农场副场长。
  孙其凯口快心直,作风泼辣,诚恳待人,办事雷厉风行。工作之余,爱好打球、开汽车、骑摩托,很有青年人的风度。他热爱农场,事业心很强。担任付场长期间,常对人说:“别看现在我们农场条件差,将来我们要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我本人要为当一个嫩江农场市市长而奋斗。”
                  〔马银宝〕
  汉族。1921年6月生于5可北省赞皇县第三区马家庄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了乡政府青年救国会,1942年6月参军在赞皇县独立营二连三排任战士,以后在太行军区,历任排长、连长等职。1945年8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日军五路围攻太行山时,每人只有几发子弹,四、五天吃不上饭,只在大顶的森林里分散隐蔽,马银宝始终坚持战斗,渡过难关。1946年10月,因作战勇敢,被团党委授予模范党员称号。淮河战斗中,他所率领的连队担任突击任务,全连伤亡只剩下19名战士,仍坚持战斗。1948年进军大别山,他荣立一等功,1949年4月,荣立二等功,镇反时随部队在贵州剿匪,曾带领全连在半个月中捕获匪特500余名,搜缴枪500余支,荣立二等功。他在部队里身经多次战斗,负伤四次,一贯勇敢顽强,坚决执行命令。1951年1月入朝作战,1954年4月回国,1955年4月,被授予上尉军衔,同年7月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一枚。1956年4月转业来嫩江农场,历任中队长、大队长、分场革委会主任、指导员、支部书记等职,对农场工作兢兢业业,党性强,民主作风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下层。六十年代,农场的运输力不足,马银宝每天黎明即起,拉起爬犁满场转,把粪捡满后就直接送到地里,然后再回家吃饭上班,天天如是,一直拉到春暖冰消。有一次他家里把肥猪卖给了食堂,但是食堂杀完猪却发现有痘。有的人主张高温处理,马银宝坚决反对,立即把猪拉回家熬了一缸子油。他说:“咱决不能让公家吃亏,也不能叫职工们受害。”
  1983年1月,在嫩江农场离休,安渡晚年。
                   〔赵典范〕
  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1945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 114师,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所长、队长。1957年转业到柏根里农场任副科长、副分场长。1964年来嫩江农场任分场支部书记,八分场革委会主任。1972年始,任中共嫩江农场委员会委员,副场长。
  他革命事业心强,工作能吃苦,不怕累,有实干精神,作风踏实。能相信依靠群众,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一致反映“赵主任戴个油泥帽,披个破棉衣,腰上扎个小麻绳,天天往地里跑,亲自指挥实际干,我们有这样的好领导,农场绝对亏损不了。”他原则性强,敢于向不正之风做斗争,对自己要求严格,大公无私,从不走后门,不搞特殊化。因为他忙于工作,老往基层跑,胡子也没时间刮,群众们都爱称他为“赵小胡场长”。 〔王志学〕
  原名王印,1928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南河乡东宋村,193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志学从小失去父母,靠舅父扶养,家境贫寒。参加革命后,随我军转战南北,历任战士,勤务员、通讯员、队长。1955年8月,由部队转业来到嫩江农场,历任保管员、政治指导员、副大队长,分场主任。
  王志学在农场工作25年,工作肯干,认真负责,关心群众,深得大家好评。1980年离休,1989年组织上安排他到齐齐哈尔市安度晚年。
                   〔贺纯南〕
  女,汉族。1932年3月4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大托铺,初中文化。1950年在长沙县粮食局工作,其间曾参加土改运动,后到湘潭专署、湘潭百货公司工作,曾荣获县级奖状和湘潭市增产节约委员会的奖励。1954年3月,到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卫生所任统计。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曾出席地、省政法先进工作者会议。1959年下放到安达畜牧场,在劳动锻练中一贯重活抢在前面,虚心学习农业技术,无论春播下种,育苗挑粪,麦收割地,基建打墙,都和男同志一样干,10个月从未旷过一天工,被称为“贺大帅”、“穆桂英”。1959年1月返回嫩江农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十三分场会计、妇女干事。她一个人担任二、三个人的工作任务,有时统计员、管理员外出时,她就把工作担起来。到场部办事,经常步行来回20余里,临产前一天,仍坚持在岗位上,产假未满,就提前上班,多次被评为场里的先进工作者、家属工作标兵。1959年春季,她出席了全国政法先进工作者会议,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焕发了革命青春,从1981年开始,连续三年被评为场工会积极分子,1984年被评为嫩江农场先进工作者。
  1986年3月25日,在嫩江农场退休。
                   〔钱美玉〕
  女,1935年8月4日生于江苏常熟。1951年9月,毕业于苏州农校农学专业,1954年了月任江苏省松江县城西区技术推广站站长,1956年5月末来嫩江农场科研站任技术员。1966年3月任嫩江地区良种场技术员,1971年9月复归嫩江农场科研站。1980年升农艺师,1988年4月任高级农艺师。1988年10月调往山河农场生产科。
  她在嫩江农场工作30余年,热爱本职工作,精研农学,为农场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研骨干。她对所学专业精益求精,对农业科研呕心沥血,选育的文光、文丰、文庆、文胜等小麦优良品种及嫩良4号、5号等大豆品种,受到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省农场总局的认可,并颁发了合格证书。1980年经她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嫩农1号,推广面积达25万亩,增产10%,纯经济效益达243万元。1988年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嫩农2号,推广面积加其它农场当年就达5000亩,比黑河3号、4号增产14%。其科研事迹曾在《黑龙江日报》上披露。
                   〔欧阳俊〕
  1936年4月生于湖南省资兴市。1956年毕业于成都气象学校,曾任国营伏尔基河农场气象站和门泸河农场气象站技术员、站长等职。1960年来嫩江农场气象站工作,现为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会员,九三农学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嫩江农场气象高级工程师,气象站站长。
  30多年来,他致力于农业气象专业的研究和实践,成绩显著。他所负责的气象站,7次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的先进集体,本人曾多次获奖。在观测工作中,抓住了记录的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多年来,凡是经过他校对审核的记录资料和气象报表每月错情不超过一个,30多年的记录完整无缺,并曾协助嫩北农场、阿城畜牧场等兄弟单位建立气象站,培养了一部分观测人员。1973年,他参加了中央气象科研所召开的东北地区农业气象问题座谈会。1974年对嫩江农场五大作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出了作物产量预报指标。1978年参加了全省垦区气候资源考察并负责垦区大豆指标统计和编写工作。1973年以来,还撰写了十余篇有关农业气象的科研论文,其中七篇已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并编纂出版了万余字的《黑龙江垦区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和《嫩江农场二十年气象资料》。
                   〔张好明〕
  1936年出生于山东招远。1956年3月到三岗农场机务连,1958年任嫩江农场十分场机务连连长,1961年3月入党,1964年到1966年到黑龙江省公安厅龙镇机校学习,结业后提升为中队长。1966年后在嫩江农场历任修造厂副厂长、厂长,工交大队副主任,生活服务公司经理,基建科、工业科科长,现任嫩江农场粮油加工厂厂长。
  张好明任职修造厂厂长期间,制定了长、中、短生产计划,健全了各项责任制,在保证服务宗旨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能力,狠抓了技术改造工作,开展修旧利废,改装了12台套专用设备,修复旧件50余部,为国家节约了几十万元资金,并新建了二千多平方米的厂房,系统地健全了各部工艺流程。他带领改装小组深入基层,试制出三种颗粒肥机,36台套割晒机,32台套拾禾台等各种农机具,并且自制成功了工艺较为复杂的压力泵和各种阀门。五年期间,修造厂的总产值由45万元提高到了100万元。1989年,阴雨连绵,他接受了场领导下达的赶制防陷设备的任务,就组织人员投入生产第一线,奋战了5昼夜,给于按期完成任务,为龙口夺粮做出了贡献。
  他多年来时刻不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加工厂厂长期间,他外出办事经常乘公共汽车,到连队联系业务坐四轮车。他从不陪吃喝,也决不吃请,常说:“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还怎么说服别人。”到加工厂刚上任不久,他就在党支部会议上给自己约法三章:①决不以权谋私、损公肥私;②不收礼,不行贿受贿;③与民同道,不当特殊公民。1989年3月,他带队到广东、山东等地考察大型面粉机械时,他曾拒绝了许多厂家的万余元好处费,同年4月,他还曾拒收了辽宁、浙江等地业务员送上门来的好处费,并告诫他们说:“你们这样做是违法的,你们的产品质量再好,我们也不订,因为你们的思想动机不对头。”他牢记自己应是人民的公仆这一宗旨,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职工生活有困难,他积极想办法解决,职工有病,他亲自帮助借钱,联系住院。他没有节假日,老伴生病住院,他也是晚上在医院护理,白天照常工作,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扑在了农场的事业上。
                  〔杨臻〕
  1940年11月25日生于云南。他3岁失明,5岁又奇迹般复明。9岁失学当了放牛娃,195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了一篇小说《小才子》。1957年,因“莫须有”罪名流放西北,后来转调嫩江农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尽批斗,死里逃生,在农场当过农工、放牧员等,1979年10月彻底平反。
  1985年12月,受邀为由中央文化部组织编纂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少年成才丛书《中国少年之星》第一编委、《中国少年之星》通联部主任。1988年5月28日,文化部主办了《中国少年之星》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该书发行达200万册,译成朝、英文版在亚洲和欧美国家发行达20余万册。杨臻致力于该书编纂达两年时间,各处奔走,联系、修改文稿,受到了文化部少儿司的赞赏。1986年,他又在哈尔滨创办了中国少年儿童小天鹅文学函授学校,任教务主任兼校刊《小天鹅》总编。这所函授学校,学员遍布全国,几年来,函授学校已推荐数十名学员免试进入名牌大学,有数十名学员和近20名辅导老师分别出版了个人专辑,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他还主持编辑出版了《少年作家丛书》。《小天鹅丛书》、《青少年写作丛书》、《女教育家丛书》等4套大型系列丛书,他本人也撰写出版了《童心集》等多部著作。
                   〔刘树山〕
  1940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双龙镇,1962年中等师范毕业后分配来嫩江农场任教师工作。1969年7月入党,1971年调教育科任干事、科员,1980年始,任教研室主任。
  20多年来,他曾多次被评为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省农垦总局优秀教研员。他的小学语文序列教学实验,曾在省劳改局小学语文教改经验交流会上交流,1983年,他所撰写的《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曾载入湖北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1987年,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板书论》在省农垦总局获奖。
                   〔梁嘉业〕
  1942年6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沙浒乡双庙子村。1963年9月任嫩江农场四分场教师。1964年7月入团,1974年9月24日入党,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965年在嫩江农场场直中学历任教师、教导主任,支部书记、校长等职。1984年2月任教育科长兼总支书记,1989年3月任嫩江农场纪委书记。
  梁嘉业从1964年始,曾入选农场第五、六、七、八届党代会代表,并曾多次被评为农场、九三农管局和黑河地区的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劳模和模范党员,197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为农垦部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他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勤勤恳恳,精心钻研教材,认真授课、辅导,班级管理突出;担任学校领导期间,工作抓的紧,能妥善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任教育科长期间,抓全场的教育工作,锐意改革,成绩突出,积极建议集中办学,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狠抓了教师的文化进修,他所撰写的教育论文《论启发式教学法》在九三局获一等奖,《论全面质量管理》获农场总局1988年论文一等奖。
                   〔范德新〕
  1942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绥棱县,1968年12月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医疗系本科,被分配来嫩江农场医院,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嫩江农场卫生科科长,医院院长兼支部书记。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曾多次抢救患者于危难之中。1984年以后,连续被评为农场、管局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80年被总局授予三等功—次。1970年以来,一直从事流行性出血热的科研工作,曾有5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980年以来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协同攻关,成绩显著。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8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正在全国推广。
                   〔黄朋贵〕
  1945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巫山县骡坪区楚阳乡和平村,196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刻苦训练,成绩优秀,曾荣获三次师、团嘉奖,并参加了沈阳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4年8月复员后分配来嫩江农场公安派出所任民警。现任九三农垦公安局嫩江分局三岗派出所所长,曾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十余年来,他奉公执法,助人为乐,拒贿6万多元,做好事1,300多件,28次立功受奖,198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严打”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政法战线先进个人。
  为了使管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黄朋贵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团结所里的同志,加强了派出所的基础建设,制定了岗位责任制,调整了治保会、防火委员会,组织14名更夫,对有钱、财、物的要害部门都达到了“三铁一固定”的要求,并保证常年进行安全防范检查。他经常对两放人员、有劣迹的青少年分别进行法制教育,常对重点人、重点户进行重点掌握,帮助和鼓励劳教人员振作精神,重新做人。自1980年以来,该管区每年发生刑事案件没有超过二起,多年来未发生过流窜作案。三岗派出所1985、198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九三管理局政法系统先进单位和省农垦总局公安处文明单位。
  多年来,他一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1984年7月,有一名场级领导没有正当手续,就让他给其朋友往外省迁户口,被顶了回去。1985年2月上旬,一名队领导为了儿子参军,让他改户口并许愿说:“你缺啥我给啥,豆秸、条子、饲料都可满足。”他当即回答说:“谢谢你了,我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原则。”有一次处理治安案件,涉及到了他多年的要好老邻居的儿子,他照样没有用感情代替原则,通过对邻居做耐心的说服工作,终于将其子依法拘留。1989年3月,第十生产队一名职工领来4个浙江人,并从衣兜里摸出一张l00元票面的美元,想让他出具假手续办理出国护照,他马上回答说:“不行!”那4人中的一个说:“你给我们办了,我们每人给你3000美元。”黄朋贵回答说:“你们4人的户口不在我们农场,却想在这办理出国手续,这不是让我拿党的原则开国际玩笑?”十队的那名职工说:“这年头谁不想多捞钱,你这样认真有啥用?虽然你年年是劳模、先进,也没提你一官半职。你给他们办了,不仅现在给你钱,他们出国后,保证再给你寄外汇来,以后有机会,还能帮你的孩子办出国呢?”老黄气愤地说:“咱们受党教育多年,难道还能背着党和国家搞欺骗活动吗?我老黄干工作,绝不是向党讨价还价!”那5个人一看老黄翻了脸,就灰溜溜地走了。
  老黄牢记人民警察的宗旨,他把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1986年6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当他接到分局堵截“二张”重大杀人犯的命令时,马上放下饭碗,召集十余名民兵行动小组在管区内巡逻,交通要道也分别设卡,晚间在林沟里卧伏,一干就是20多天。1986年9月上旬,他的妻子刘玉英住院做了手术,是月23日,商店被盗价值2000多元的物品,正在医院护理妻子的老黄闻讯后心急如火,马上征得妻子的同意,要求出院。医生认为刚动过手术,出院太危险,他便对医生说:“我妻子危险期已过,不会有啥大事。我是所长,辖区出了案子,我怎么能不到现场,就算我求你了:”医生被他的精神所打动,破格为他开了绿灯。回到家,他就一头扎到“9.23”案件的侦破中,很快就把逃窜到齐市的作案分子抓获。结案后,紧跟着又接到了分局执行任务的通知。手术后还不能下地的妻子对他说:“你放心去吧,孩子都9岁了,也能照顾我啦:”老黄望着妻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他就愉快地奔赴分局报到。
  他常说:“我总感到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而我奉献给人民的太少了。所以,我要尽心竭力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在他家的后院,住着已年近七旬,身弱多病:子女又不在身边的李豁然夫妇俩,老黄一直主动地把老人的家务包揽在自己身上。有一次,李大爷的脚脖子被车挤坏了,老黄天天去看望,还托人从外地买来药,一口口用汤匙给老人喂药,感动得李大爷拉着他的手说:“你真比我的儿子还亲啊!”还有一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老黄在公路口巡逻时,遇见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带着一名三、四岁的小孩,从江苏来黑龙江省山河农场探亲,误搭客车,来到三岗。老黄看过她们的证件后,就把万分焦急、无处投奔的老少3口领到自己家中,做了4菜1汤热情款待。晚上,她和妻子又让出居室大炕安顿她们,直感动得老大娘连说:“好人啊,真是好人啊!”第二天,老黄又帮助她们扛起大包裹,和妻子一起把老大娘3人送上客车,指明了去山河农场的途径。老大娘站在车门口拉着老黄的手,感动得老泪横流。几天后,他收到那位少女的来信,信中说:“黄同志,我全家感谢你,你是人民的好民警,活着的雷锋!”
                   〔王德勤〕
  女,汉族,1950年2月生于吉林省辽源市平岗公社志龙大队。197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0年7月来嫩江农场任场直小学教师。十余年来,她曾多次被评为场优秀教师、先进个人,1989年被省农垦总局授予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
  她把一颗爱心无私地献给了孩子。1984年秋,她主动接收一个名叫关羽的调皮差等生。为了教育好他,王老师下了一番功夫。开始时,找关羽谈心,王老师在前面走,关羽在后头跟,到了办公室,却连关羽的影儿都找不到了。她心里也气,但气归气,责任不能丢,她和关羽打起了持久战。她发动同学们帮助关羽,给他提意见,可关羽不听,并在背后施加报复。王老师便马上转变了教育方法。她发现关羽爱画画、爱听故事,爱看电视,就让他讲故事给同学们听,引导他走向正路,扭转自己的不良习惯,待关羽有了进步时,就着手为他补课。但关羽自尊心特强,觉得补课难为情。王老师就先教他画画,领他看电视,逐渐引导他学习,每天都为他补课到10点多种。1985年夏,关羽在一个雨天拿同学的雨伞玩,不小心给弄坏了,那个同学让他赔。要在以前,关羽是不能认这个“亏”的,此时他却认了错,答应赔。可回家一提,挨了一顿骂,钱也没拿到手。王老师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伞让他赔给了同学。关羽感动地说:“我自己都管不住自己,总给老师惹麻烦,这学上的有什么意思:”王老师耐心地告诉他:“你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你有进步了;一把伞算什么,只要你好好念书,以后参加工作挣了钱,再给老师买。”这番动情入理的话打动了关羽,从此,他更加上进,年末终于戴上了“小红花”。
  她把全身心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王老师身体赢弱,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可是在学校的出勤簿里,找不到她哪怕是请一天病事假的标记。1989年冬,她在上课时突发疾患,仍坚持着讲完课,等她给学生们布置完作业,就再也站不住了,只好迷迷糊糊地坐在椅子上挺到下课,才由两名学生扶着到医院打了一针。第三节仍是王老师的课,学生们都以为她不会来了,正准备上自习,谁知铃声刚过,王老师又站在了讲台上。她的丈夫是木工,一年四季在外,她仍无暇顾家,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她的两个女儿无奈,有时母亲回来晚了,就只好啃冷馒头。大女儿患重感冒住了院,时值爱人外出做工,小女儿又上学,她只好请同病房的人代护女儿,自己照常上课。放学后,她把饭送到女儿病床前,看着吃完,就又赶回家为学生补课去了。她常对两个女儿说:“不是妈妈不爱你们,你们大了,都上了高年级,可是小弟弟、小妹妹们更需要我啊!”
                 〔赵美妹〕
  女,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初中文化。1969年下乡来嫩江农场四分场(现第七生产队),她串联了十余名女青年,向党支部递交了养猪的申请书,毅然破除陋习,同贫农王大爷担起了养猪的重担,大家都说“大姑娘养猪头一回。”刚到猪舍上班时,她克服了一切意想不到的困难,处处以贫下中农为榜样,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嫌臭,仅半年的时间,她不但学会了饲养,还初步掌握了接产、护理、交配和诊断医治常见的猪病。在她们的精心饲养下,仔猪的成活率达89%。由原来的160头一年就发展到500多头,原来破烂不堪的猪舍也变成了红砖瓦房。猪产仔期间,曾接连三次接到“父病重速回”的电报,。她没有顾及,仍旧日夜守护在猪舍,直到指导员再三催促,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待父亲去世后7天,她就说服母亲,毅然返回农场。1972年9月,她曾二次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直到组织上同意她上学仍读养猪的书,不迁户口、毕业后再回农场时,才于1973年去北安农校畜牧专业进修。在校学习期间,她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曾大胆克服困难,带领8名女同学掌握了马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学习放牧时,不怕摔打,终于学会了骑马。1973年寒假期间,她在上海仅住了18天,连春节都没过就返回农场,“小年”那天,仍坚持在猪舍刨粪,不计报酬。1974年10月,她从农校毕业返场,组织上想分配她到总场畜牧科任技术员,她申请仍要在基层当饲养员。以后的几年里,她抓紧时间攻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写了上万字的学习心得,平时注重科学养猪,研究了猪病的针灸疗法和中草药疗法。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报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拉砂子垫圈,抬石头修路,挖沟排水,修砌猪舍,有时一天能干4个人的活,从来没向记工员要过加班费和补助费。她还经常拿自己的钱给仔猪买奶瓶、奶嘴,给患软骨病的仔猪服用自己治疗夜盲症的鱼肝油。近6年的时间,她从未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就连固定的假日也不休息。有一次,一头母猪临产,她守夜时着了凉,发高烧,大家劝她休息,她不肯,直到好几个人把她强行推入宿舍,才勉强休息了一天,到月底开工资时,她发现会计没有把她这一天的病假扣除,就找上门去退款,并且说:“休息日出工这是义务,病休扣钱这是制度。”
  截止到1972年,畜牧排就向国家交售大小猪3000余头,为发展养猪事业做出了贡献。她个人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她所领导的畜牧队养猪班曾连续四次被评为省、地区、农场的进进集体、模范养猪排。
  1979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时,赵美妹返回上海。
                 〔白桂芝〕
  女,满族。1954年11月5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农丰公社田茂大队,1968年在初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毕业后任教师工作,1978年被评为双城县优秀教师。1980年来嫩江农场,任场直小学教师,曾多次被评为场、管局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六好教师。198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三八”红旗手,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白桂芝任教以来,把全身心都倾注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多年来工作踏实,钻研业务,热爱班级和同学,堪为师表。她上班时从不迟到早退,有时中午都不回家。任班主任期间,她亲自跟学生捡废品卖钱,为班级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利用业余时间边为学生服务,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班里的刘争同学,家离学校远,又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软的不听,硬的不怕。有一天中午放学时下起了鹅毛大雪,白老师亲自给刘争买好了饭莱,放在教室的暖气上热着,中午边跟刘争谈心边给她理发,然后把热好的饭莱端到刘争面前。刘争眼圈红了,边吃边说:“白老师,我以前不对了,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这时有个小孩喊:“白老师,阿姨要下班了,你的孩子还在托儿所哭呢。”刘争同学更受感动了。班里的李宝军从小没有父母,身边只有年仅20岁的姐姐,工作又忙,没有时间多照顾弟弟。天气冷了,白老师见李宝军还穿着破旧棉鞋,就自己拿钱买了一双送给她。
  1982年7月,赶上五年级升中学考试,为了工作,白老师宁肯不给孩子送奶,也绝不耽误同学们复习。秋天,她的孩子出水痘、发高烧,她宁可让爱人不外出包工在家照顾孩子,她也绝不请假。
  在教学上她一丝不苟,在教法上精益求精,还经常虚心帮助新教师备课。多年来,她所担任的班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