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农场建场查定工作报告
嫩江农场建场查定工作报告
嫩江杨家岗垦区位于嫩江县东65华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25°35′—50′,北纬49°3′—12′,位于嫩江县五区双泉村境内,介于双泉村南高台沟子及何大泡子与老虎沟之间的大、小杨家岗。北部以科洛河为界,东南以老虎沟为界,西北到高台沟子,西部及西南部直达山林高地边沿。其地形系自西南向东北渐低的两条微有起伏的丘陵狭长台地,地势较为平坦,高台沟等三条河沟皆发源于西南高地注入东北方的科洛河。全区总面积约15000余垧,可利用地达9000垧,是嫩江、德都大片荒原和西北端第一个地段,并有嫩德公路横穿其中,日伪开拓团的撩荒地及耕地遗迹分散其内。据初步勘查了解,该垦区的自然条件及其附近的农业生产情况如下:
1、气候:此区的纬度相当于嫩江城之北纬度49°10分(即嫩江东门外气象站的北纬),但其海拔高度按原有图纸计算,则高于嫩江100公尺左右。因此,两地情况大体相似,而前者以高差及多为荒地的关系稍感寒冷。根据嫩江气象站50—54年的气象记录,此区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1度左右,1月份平均温度零下17度,4月份平均温度,地表平均温度及地下50公分以上的平均地温均在摄氏零度以上,7月份平均温度零上27.4度,日照全年为2,5206天,故4月中可以开始种小麦,并继大田作物播种。全年降雨量平均在500公厘以上,但每年降雨量差率较大,如:50年降雨量为285.6公厘,51年为743.8公厘,尤其7、8月间降雨量集中为全年的百分之六十左右(51年8月份降雨量为309.6公厘,大于50年全年降雨量的总数而多24公厘)。积雪量不大,平均120公厘,最高149公厘,并不影响小麦播种。春旱现象亦不显著,晚霜在小满前后(5月17日—23日),对春苗无甚危害,早霜在白露前后,但以每年的霜期不同(9月2日—30日间),大田作物有时遭受其害,无霜期均在110天左右(最短107天,最长120天),一般大田作物均适栽种。风向以东南、西北风为多,南北风次之。5—7月间最大风速有的达5—7级,但无灾害。6—7月间有时降雹,造成个别地区减产。
2、土壤情况:此区土质肥沃,在可耕地中淋溶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约占95%,生草灰化土约占5%。此外,薄层生草土及河沟两岸腐殖质沿次土暂都划在不适于耕作地区之内。黑土层一般为70一80公分,最薄为50公分,最厚达1公尺以上。根据老乡耕作经验,区内土壤一般氮肥较多,磷肥较少,是以新荒不种大豆,豆茬一般不种小麦,以防贪青和早熟,而谷子施磷肥获得丰产(垧产8500市斤)。
3、井水及地下水:此区没作地质、水文钻探,从井水深度了解。十二井字岗南坡双胜屯,井水深6公尺,杨家岗子中部岗腰上日本开拓团所挖井深39公尺。据农民介绍,水质良好,卫生无碍(详细可作水质分析)。
4、交通情况:对外有嫩江至德都公路(土筑)长约180华里,双胜至德都间的桥梁、涵洞已全部被破坏。由双胜屯起嫩江与黑嫩公路相接一般长约25华里,没有石铺路面(中有桥梁1座,涵洞3个已被破坏),不碍重载通行。为保证运输,必须进行补修和保养。由双胜屯往东北有农道可通双泉村与科洛村(与黑嫩公路相接),长约40华里。
5、农业生产情况:此区农民在土改前多不种铲田(即大豆、苞米、谷子等须铲趟的作物),农闲冬季,从事拉脚、打猎等副业生产。土地改革以后,才扭转这一现象,逐年扩大了大豆、苞米、谷子等作物的栽培面积。此期因无霜期较短,很少种植高梁,其它作物亦多采用早熟品种。现有小麦以克建、小红芒为最多,常产七、八百斤,高产1900公斤以上,有疾病。过去曾有“秃芒子”,抗病早熟,常产1500公斤以上,现已绝种。大豆有紫花4号、小金黄、克霜(小快豆)、大白眉、牛毛黄等,常产1500公斤左右,高产地曾达4225公斤(新建合作社53年施地基肥骨粉,追回炕洞土,垧产13石,每石650斤)。苞米有金顶子、白八趟、马牙子等,常年产1600公斤,高产3000余斤。
总之,此地区肥力较高,无霜期较短,因此在农业经营管理上有必要采取促熟及合理施肥等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完熟和免遭作物的贪青或霜害,至于小麦则应特别注意抗病品种的选入。垦区附近农民过去以大豆、小麦栽培为多,苞米、谷子次之,近年国家号召种多铲作物,因之苞米、谷子等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小麦、大豆面积相对减少,经济作物一般很少种植。
6、畜牧业情况:此区原来牛、马很多,自日本侵入该区至解放期间,由于日本反动统治的影响,牲畜逐渐减少,现在养马除农忙期外,一般很少喂料,沿河沟两岸自然牧草很多,马、牛、猪等皆可放牧,没有发现任何有毒草类。目前当地牲畜饲养比重以马为最多,约占总数的60%,牛次之,约占40%。
综合上述初步勘测情况和我们现地查勘了解情况,该垦区土地辽阔、集中,土壤肥沃良好,排水工程较少,交通已有公路比较方便。气候条件生育期短些,但采取早熟品种便于旱田各作物栽培,无甚危害。另有天然大水沟,加修筑便于畜牧发展及渔业生产。此外,十二岗子两端仅有群众地300余垧,其它土地与群众土地无任何关系,确属地广人稀的地区。因此,我们认为,在此建场从事农业生产是与中央规定的建场原则和农业多粮性生产的经营方针,以及在地广人稀劳动改造罪犯的政策完全符合,据此建立一个以谷物与畜牧相结合的农场,其在经济上的效益和在政治上改造犯人,将充分发挥起重要作用。故提出以下建场意见:
一、土地利用计划和经营方面
全部计划垦区初步规划共有农田地1500垧,根据地形、自然植物、土壤质量和农民种地的调整关系等对全区土地利用计划如下:
1、现有作物用地7000垧,经过1、2年的土地改造及进行部分排水工程,可达9000垧,占全部土地的60%。
2、建筑房屋,排水工程、道路、桥涵等用地及与农民调换用地1400垧,占总农用地的9%。
3、天然割草场及饲料用地3,500垧,占总农用地的23%。
4、育林地(包括部分自然林)1,300垧,占总农用地的8%
根据上述土地利用分配,较合理的利用了计划垦区的全部土地,建成了一个以谷物生产为主的,具有一定饲料基地的农牧业结合的旱田谷物农场,颇适宜该区内的自然条件,结合国家农业生产要求,谷类作物以大豆、苞米、小麦为主,畜牧以猪、马、牛为主,进行合理栽培与饲养,以大量生产粮食,繁殖役肉用牲畜,如是有其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土地区划和场址道路的选定
根据全区土地面积的分布及劳改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为了便于领导,全区设一总场,分设5个生产作业站,以进行全区土地经营管理。按照场址选择的原则和各生产单位担负的耕作面积与作业半径的距离,将总场设在小杨家岗两桥之间,旧有公路道北旁边,虽不属中心地带,但领导作业站尚属方便,并兼管第二作业站。
第一作业站位于全区西南,负担面积1,300垧,作业半径距离东1.5公里,西2.7公里,南4.6公里,北2.0公里。
第二作业站位于全区南中西,负担面积2,900垧,作业半径距离东1.5公里,西2.5公里,南3.0公里,北5.0公里。
第三作业站位于全区南中东,负担面积2,l00垧,作业半径距离东2.1公里,南2.5公里,北3.0公里。
第四作业站位于全区东南,负担面积1900垧,作业半径距离东2,0公里,西2.0公里,南2.5公里,北2.5公里。
第五作业站位于全区北侧,负担面积800垧,作业半径距离东4.0公里,西4.0公里,南0.5公里,北1.5公里。
根据当前基建开荒的急需,本着利用原有道路及节约原则,对内外交通运输联系的干道,场外利用原有的嫩、德公路,但需修补部分路面、修复桥涵才能畅通利用。场内暂选定3条。须新筑总场与第一作业站运输联系干道1条和利用原有场内干道和延伸至新建二、三、四作业站的运输路1条。如是总场与各作业站间的运输联系基本解决。对第五作业站的交通运输暂用现有农民道,待土地规划时全面考虑,以节省国家当前投资。以上3条路道必须修筑,否则,对目前基建开荒之作业便难开展。
三、场房建筑的面积、位置、方位和道路、桥涵、水井的修建
根据本年基建及开荒任务和要求及现有条件,初步计划在一、二、三、五作业站先行修筑,并根据作业半径的中心为建筑位置于现场进行了选择查勘,其方位与修筑面积为:
第一作业站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公尺,建筑方位南东15度。
第二作业站(包括总场)建筑面积为8,500平方公尺,建筑方位正南东55度。
第三作业站建筑面积为4,600平方公尺,建筑方位南西25度。
第五作业站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公尺,建筑方位南东15度。
今年的修建任务按r0%的要求须达18,900平方公尺。为保证本年开荒及明年投入生产,此项任务须在本年10月中旬前全部完成。至于第四和第三作业站残余部分,留待道路修筑后并行修建(即30%)。道路对外需将原有嫩德公路的路面修补,计长24公里,木桥3座(场内3座)即25公尺长的1座,10公尺长的1座,5公尺长的1座,并涵洞6处。场内新筑道路,总场与第一作业站之间 1条长7公里,宽8公尺,中间有大型涵洞1处,场内原有道路由第二作业站延伸至三、四作业间一条长6公里,宽8公尺(原有公路4公里可以利用),中间涵洞4处。
为基建与开荒的需要,应立即打水井10至15眼。由于水文地质无材料,又无钻探,据了解,原在该地区打井的老工人现在嫩江,了解此地水井情况。因此,我们现应该去嫩江,雇此人来打井,以应急需。
四、资源调查和解决的材料
为贯彻就地取材之原则,工作组曾访问了老乡,并在垦区附近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查挖。在建场距离1至2里地附近均有沙子和在老虎沟可采苫房草,质量较好适用,但拉哈草较少,不足拉哈壁之用,因而改为拖土坯尚可够用。烧砖有利条件,燃料、沙石就地均可解决,确定在工地附近建立土坯砖窑2处,进行制砖。柱脚基石、石材距约在三、二十里之外,运输不便,造价提高,研究改用河流石、混凝土预制块尚较运石价格低廉。唯房扒用柳条芦苇有无尚未肯定。初步估计,从外地解决要增加造价每平方米6角左右,运输工具较困难,运费初步估算增加30%。
五、开荒计划
根据总的开荒计划,全区本年要求开荒4,500垧,据土壤情况、距离及现有条件,计划在南西北方面先开,即第一作业站开1,300垧,第三作业站开2,300垧,第三作业站开100垧,第五作业站开800垧。根据全区气候条件,为适应明年春季播种,尤其区内多为平缓岗陵,土质较轻,为防止土壤冲刷及适当排水,开荒垄向一般应按等高线平行开成2度左右的坡降较为合适,故开荒前须做好荒草及杂木的清除,由农业人员配合机耕队,插好垄向,以便合理开地,做好水土保持,争取在本年10月中旬开完,以便有机质全部分解,便于明年春播。鉴于此项建场任务的繁重,时间短促,准备工作不足,而现在又面临雨季,这样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利和不便。为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条件,提出以下意见:
1、建场工作组必须抓住工作主要环节,即施工备料、物资运输、开始准备和做好接犯工作。为使这一工作有计划进行,应立即建立起组织机构,明确分工,明确职责,根据目前工作需要,在嫩江应建立临时办事处,负责接犯准备工作、物资采购、调拨、运输及干部接待等工作。现在场应建立基建、开荒、接犯管理、供应等组织机构,以利工作积极开展。
2、在任务大,时间短的情况下,要抓住以计划为中心,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一切准备工作,避免混乱,并在和雨季斗争中努力争取时间,在基建工作上尽快修好暂设工程和一切国拨地方材料和自制材料的准备;在开荒工作上应积极主动上省局联系,尽快调拨拖拉机、马匹、农机具,做好油料、马草料等供应工作;在接犯工作上,必须在7月10日前在嫩江县准备好接犯房舍,在现场做好接犯暂设房舍及粮食、蔬菜等储备工作和中途的运输、警戒、管理各项工作,在犯人到达后,适当加以整训,以安定情绪,一面进行组织基建工程队和开荒作业队,争取在7月中旬以前先后完成,以争取早开荒早开工。
3、要继续加强资源调查以寻找有利条件,降低工程成本,但在物资采购保管、财务支出上均需严格控制,加强检查,防止浪费、损失和贪污等发生。为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省局对调配干部、调拨拖拉机、马匹、农具以国拨建筑材料和财务供应,场必须及早实现,不使任何环节有脱节,是按期完成任务的保证之一。同时更重要的是靠当地的党政统一领导,做到有请示有报告,以求及时指导和支持,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集体领导,明确分工,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完成任务的又一有效保证。
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参考并希指正:
嫩江讷河工作组
一九五五年七月二日
黑龙江省公安厅 通报 公劳政字第1 0 7号
1956年2月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