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嫩江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初步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要从实际出发
搞农业现代化不能贪大求洋、求全,要从国营农场实际出发,要充分发挥农场的优势,挖掘潜力。以试点单位嫩江农场六分场的优势是:黑土是主要耕作土壤,土壤潜在养分含量较高,普遍高于全国各地土壤养分水平。见表50:
表50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比较表(0—20厘米)
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利条件,可利用荒山陡坡营造用材林,有草原2.7万亩,有水面1,500亩,可发展养殖业,靠近科洛河,可引水发展水浇地。连片较平坦的岗坡地,适宜机械化作业。山水林田路已具雏形,主干道路、农田防护林、护路林、绿化林已经成林成带。这说明资源是很丰富的,全面发展农业有广阔前景。
二、要把国营农场办成现代化企业,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农业机械化是国营农场保证生产的主要手段,六分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小麦田间作业可达100%,大豆可达85%以上。现有链轨拖拉机38台,每台负担面积2,059亩,联合收获机46台,其中E512为16台,E516为1台,东风10台,折合标准台52.3台,每标准台负担麦类面积816亩。现有田间机具301台件。但是目前存在问题是有些机具型号杂乱,配套性强,使用年限久,技术状态落后,性能差,维修费用高,生产效率低。
因此,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生产,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发挥现有机械的作用,要把技术改造放在首要位置。应当抓好现有农机具的配套,特别是晒场、畜牧、工付业的机械设备不配套,不适应高度的田间机械化要求。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利用率和完好率,进一步发挥设备的潜力。
三、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搞大农业首先要搞好农业内部的合理布局,国营农场的经济,多年处于单打一,多种经营十分薄弱。从嫩江场场六分场看,1977年至1981年粮豆播种面积占89.46%,其中小麦占58.7%,大豆占31.2%。从农业生产的产值上看,种植业占82.3%,林业占0.02%,畜牧业占3.8%,工付业占13.5吸,渔业占0.01%。
所以必须调整农场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值迅速提高,这是争取翻两番的主攻方向。在种植业调整作物构成,将58.7%的小麦种植面积调整到47.7—51.8%左右,将31.2%的大豆种植面积调整到31.4—33.8%,适当增加甜菜、土豆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甜菜是九三垦区一大生产优势,通过甜菜生产机械化可增加资金积累,只有富起来才能化起来。还要调整农林牧付渔的产值结构,调整后的产值比例是:种植业占52—57.5%,牧业占5—9.6%,林业占22—25%,渔业占0.45%—0.6%,工付业占 12.6—14.8%。
调整单一的经济成分,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及多种经营形式长期并存。把小型工业,养殖业,通过包定的办法,包给集体或个人经营。集体所有制的养殖业可以给一定数量的饲料地。各家各户大力发展养奶牛、养羊、猪、兔、鸡、鸭、鹅,必给他们创造饲养条件。
在经营结构上调整结构的布局,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建立专业化社会的农垦小城镇。以集中居住和田间作业站相结合的形式为宜,拟将4个农业生产队居民点分期分批地合并到分场部。
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发展喷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走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道路
从六分场的自然条件特点看,农业生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原因主要是农田基本建设薄弱,山水林田路没有综合治理,土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重用地轻视养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根据黑土养分测定,荒地土壤有机质7.24%,全氮0.45%,全磷0.23%,开垦26年后的耕地土壤有机质4.18%,下降42.27%,全氮0.25%,下降44.5%,全磷0.18%,下降21.7%,土壤养分收支不平衡,出现“赤字”。据1980年资料养分平衡计算,平均每亩缺氮10.13斤,每亩缺磷2.02斤。春季卡脖旱对农业生产也影响较大。
因此,农田基本建设应放在蓄水于田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上。农田防护林应实现小网络,窄林带、良种化。采用2至4行稀疏结构林带,树种采用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小黑杨树等优秀树种,同时充分利用荒山秃岭瘠薄地营造用材林和低洼地薪炭林。对已经开垦的土层薄、石块多,坡度大、肥力低的地号要坚决退耕还林,还牧,建设好绿色水库,培肥土壤。
水利工程建设,将现有工程尽快配套,发挥效益,新建科洛河蓄水站及灌区,适当发展井灌工程,旱灌是提高本区产量重要措施,1985年实现旱田灌溉面积34,755亩,占六分场耕地面积的44.6%,到90年总灌溉面积达到44,730亩,占六分场耕地面积的57.3%。灌溉形式全部采用喷灌。
当前嫩江农场畜牧业的产值很小,远远适应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定要把畜牧业搞上去,如果丢了畜牧业,农业生产必然是掠夺式经营,畜牧业的发展还将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畜牧业以养奶牛及养禽为主,适当发展猪,要建立各种专业饲养场,实行公养和户养相结合,积极扶持专业户。
五、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成果
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和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经济的科学方法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获得高产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利润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靠政策主要是坚持并不断完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靠科学就是大力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结合起来。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另据报载,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每年以5%和20%的速度更新,目前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60%以上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兴产业l00%是靠科学技术带来的。当前要做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把科技成果变成直接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据科技处目前统计,九三垦区受到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垦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农场总局及九三局奖励有76项优秀科技成果。其中农林占35项,农机占22项,建筑水利占8项,畜牧兽医占7项,医药卫生占4项,有的已推广,有的还是“样品、展品”,没有在生产中应用。尚需及时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六、重视智力投资,加速培养人才
搞农业现代化,必必有一支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队伍。我们正面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任务。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科学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知识对现代化有决定性的意义,现代知识的特点,知识对生产过程的渗入越来越深,知识在产品中的密集度越来越高,知识的整体性越来越强,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而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必须十分注意智力投资。
以嫩江农场机务工作此例,全场有机务人员1,473人,平均级别2.68级,其中参加生产第一线生产人数1,1566人,平均级别2.42级。全场机务干部18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只有15人,有4人是工程师,10人是助理工程师,技术力量薄弱。我们要全面开创农场建设新局面,就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要重视技术培训和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管理局办中专,培养初级技术人员,农场办职业高中,对在职工人进行分期分批培训,生产队工人要以师带徒的办法培养技术工人,利用冬季还可办短训班,从而提高职工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总而言之,嫩江农场农业现代化建设应以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方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方针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继续巩固提高粮豆生产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及多层次经济,建立高效益的经济结构,逐渐实现农林牧,种养加,农工商,科教文一体化的农业现在化建设,力争到本世纪末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人均收入达到小康以上水平。
九三农管局农业现代化综合考察规划队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