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土壤结构

第三节 土壤结构


本场区域内土壤可分为棕色森林土、淋溶黑土,草甸土、沼泽土四大类别。
  一、棕色森林土面积258075亩,占总面积的28.27 %,共分五个亚类:1 、石质棕色森林土,分布在山岭陡坡。植被为柞、桦、杨树混交次生林,母质为风化岩石。主要特性为生草层极薄,仅有4 —20厘米,下为岩石层,局部地表露岩。
  2 、砂砾质棕色森林土,分布在岗顶及陡坡。植被为柞、杨,桦混交次生林,母质是风化岩及砂砾。黑土层在10、25厘米,通体质地粗,砂砾在25、100 厘米。下层为风化岩,漏水漏肥,自然肥力低,PH值在6 、6.3 度之间,可用作育林,或发展养蚕业。
  3 、砂砾质棕色土分布在岗顶及岗坡上部,母质为风化岩及砂砾。PH值6 ~6.3 度,土壤受风蚀严重,碎石、砂砾,黄土均露出地表,缺肥怕旱,肥力逐年下降,现已部分退耕还林。
  4 、灰化棕色森林土,分布在岗顶及岗坡上部,母质为风化岩片夹粘土,黑土层在15~27厘米,往下酸质较大,呈灰白色的灰化层,下层为粘而硬的三氧化物淀积层,表层PH值6.3 度,灰化层PH值5.7 度。
  5 、灰化棕色土,分布在岗坡上部,母质为风化片夹粘土(特性同上)。已开垦耕种,急需增肥改土。
  二、淋溶黑土面积441580亩,占总面积48.4%,可分五个亚类:1 、浸浊黑土,母质为风化岩片和粘土,表层结构差,黑土层15~22厘米,易于流失,肥力不高,PH值5.9 ~6.3 度。
  2 、薄腐殖层黑土(黄黑土),分布在岗坡上部,垦殖前植被为榛柴、五花草。母质为粘土或风化片石,砂砾。PH值5.8 、6.3 度。黑土层22~30厘米,呈暗灰色,中壤土质粒状结构,下层粘紧,氮磷不足,怕旱耐涝,耕作不宜深翻。
  3 、中厚腐殖质层黑土,分布在岗坡中部,面积229800亩,占25.18 %。PH值5.8 ~6.3 度。垦前植被为榛柴及五花草,黑土层30、50厘米,暗灰色、黑色;中壤至重壤团粒结构;下层粘而紧,含少量矽酸粉末。氮肥较多,渗汤较快,土质肥沃抗旱性能好,是本场主要种植基地。
  4 、厚腐殖质层黑土(黑油土)分布在岗坡下部,面积62805 亩。垦前植被为五花草群落。母质为粘土或风化片石砂砾,黑土层在50~70厘米。PH值58~6.3 度。全黑色或油黑色,重壤土团粒结构,下层粘而紧,有少量锈斑,含氮量居首位,磷钾元素缺乏。
  5 、表层夹有石砾的黑土,分布在岗坡下较高处。植被为榛柴、鬼子毛。五花草等。母质为风化片石和砂砾。黑土层32~70厘米,夹有大小疏密不等的片石、粗砾。50~80厘米左右即为风化片石砂砾层,保水性差,肥力低,适于营造薪炭林。
  三、草甸土面积132100亩,占总面积的13.6%,分布在岗顶二洼地和岗沟平地上,是一种在柳毛子、小叶樟、三棱草等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黑土层在40~100 厘米,团粒结构良好,表土疏松,心土粘紧,含大量铁分子,腐殖质丰富,自然肥力较高。
  四、沼泽土面积80845 亩,占总面积的8.85%,分两个亚类:1 、薄泥炭沼泽土,分布在河谷地带低洼区,终年或季节性积水。植被为小叶樟、三棱草、塔头和苔藓等。母质为沉积砂砾粘土和冲积砂砾。泥炭层为10~25厘米,下为素灰色带含多量锈斑的潜育层。土性湿冷,含毒质,肥力低。泥炭中含丰富的腐殖质,可做改土肥料。
  2 、苔草沼泽土分布在河谷地带的草塘和塔头沟里,多数终年积水,植被为塔头和苔藓。
  综上所述,嫩北农场场界内的土壤除沼泽土因常年积水、棕色森林土脊薄不宜耕种外,其它土壤都比较肥沃,有较厚的黑土层,丰富的腐殖质,良好的团粒结构,只要合理施肥,极适宜发展种植业。同时也应看到,本区受地形、气候及以及土壤质地粘度大的影响,土壤透气。
  吸水性能差,微生物活动能力弱,有机质转化慢,速效养份不定,导致磷肥偏低。此外,由于建场30年来大面积开发,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