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气候1 气候特征
本场处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变化显著,四季分期,其特点是:春季(四、五月)时间短促,风大少雨,空气干燥,易干旱,气温变化剧烈,常有寒潮降温天气,春霜结束较晚。每年七级以上大风平均要刮6 —7 次,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5%,俗有“风三风三,一刮三天”之说。平均风速5.2 米/秒,最大风速可达9 级。平均降雨量50~6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1%,俗称“春雨贵如油”。常因寒潮降温,形成三寒四暖的特点。春天光照足蒸发量大,全季蒸发量370 ~380 毫米,占全年蒸发量的32%相当于降水量的6 倍左右。
夏季(六、八月)温暖多雨,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东南风带来大量水蒸气,降水比较集中,常出现大雨、暴雨和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季平均降雨量在320 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67%。
6 —8 月最多降雨可达400 多毫米,最少降雨量235 毫米(1964年)。一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天气,在本区出现的次数不多,自1959年至1985年共出现23次。 1966 年一年出现三次。1960年的一次最大,降水量达83.6毫米,是本场最大的暴雨。本场夏季平均温度为18.4摄氏度。据气象资料记载,最高温度为35.8摄氏度(1966年7 月22日)。本区夏季多雨,高温天气较少且短促。
秋季(九、十月)霜早多寒潮天气。入秋后,天气冷暖变化无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寒潮降温天气,强寒潮降温往往出现结冰现象。秋霜历年平均在9 月14日~15日出现,最早在9 月1 日,最晚在9 月30日。秋季降雨明显减少,历年平均降雨量在3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9.8%。个别年份也有阴雨天气出现,给秋收生产带来极大困难。10月上旬有初雪或雨夹雪,中旬可有积雪,但不稳定。秋季温差较大,相邻两天气温对比可下降10多摄氏度。一般年份9 月中下旬气温可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
冬季(十一月一五月)严寒、干燥,慢长。因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冬季长达五个月。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在零下23.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1980年1 月15日)。
从十二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可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最长可达二十多天(1969年1 月)。本区冬天偶有大风雪天气出现。降雪量只占全年降水的5 %,历年平均最大雪深23厘米。
2 气象要素气温本场全年平均气温零下0.3 摄氏度。最热月份为7 月份,平均气温20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5.8摄氏度(1968年7 月22日)。最冷月为1 月份,平均温度零下23.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在本场气象记载中,极端低温在零下38摄氏度以下的寒冷天气出现过十四年。初春秋末温差较大,一般年份零度以上积温在2600摄氏度左右,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平均在2100摄氏度左右。热量资源一般能够满足小麦、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
1959~1985年各月气温平均值(℃)
降水本区降水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降水较少,夏秋常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降水比较集中。全年降水量在470 、490 毫米之间。据气象资料记载,降水量最多年份是1967年达576.2 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4年,仅362.5 毫米。月平均最大降水量为239.4 毫米(1969年8 月)。日最大降水量为33.6毫米(1960年7 月17日)。类似以上特大暴雨天气建场以来较少见。夏季大雨、暴雨天气经常出现,约占夏季降水量的50%左右。阴雨继绵天气每年均有出现,最长可达10天(1975年6 月21、30日)。
1959~1985年各月降水平均值(mm)
日照本区全年日照总时数在2400、2600小时之间,其中6 月份日照时间最长,全月在291小时左右,一日最长日照可达16~17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全月日照时数仅44小时。
1959~1985年各月日照时数(平均值)
蒸发量与空气湿度年蒸发量为1135.5毫米;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66%。
积温场区内年平均积温在2600、2700摄氏度之间。大于或等于零度的积温2587.6摄氏度;大于或等于5 摄氏度的积温2506.2摄氏度;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2274.4摄氏度,大于或等于20摄氏度的积温667.3 摄氏度。
3 摄氏度有效积温2034.2摄氏度;5 摄氏度有效积温1693.4摄氏度;10摄氏度有效积温931.2摄氏度。无霜期自5 月22日始,9 月14日终,全年115 天。
综合气象要素图
3 自然灾害大风大风是本区一种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其中四月份多见,五月份次之。春季大风占全年大风次数的62%,风向多为西南风。春旱年份,大风常常吹起地表土壤,刮走种子或吹干禾苗,造成大面积减产。
寒潮与霜冻春秋两季常有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入侵,造成气温急剧下降,相邻两天温差可大于10摄氏度,并常伴有霜冻与结冰现象。秋季寒潮霜冻最为明显,强寒潮侵袭时常伴有大风雪天气,造成冻害。
冰雹冰雹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灾害,对农作物及人畜危害较大。本区每年有不同程度的雹灾,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据载,1977年6 月16日的一场特大雹灾危害农田10万亩,其中4.5 万亩绝产。
暴雨和阴雨连绵暴雨和阴雨连绵是本区又一重大自然灾害。建场以来,暴雨天气最多每年出现三次,造成本区岗陵地水土流失,至使低洼地块积水,形成涝灾。阴雨连绵天气大都出现在夏秋季节,最长可达10日,严重影响麦收生产。
暴风雪(俗称烟炮)本区冬季暴风雪天气较常见,持续时间一般为24小时左右,最大积雪深度为23厘米。暴风雪袭来时常形成100 厘米高的雪墙,造成公路雪阻。此外,暴风雪天气气温聚降,常常冻坏人畜,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