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场部、工业单位及农业生产队简介

第三节 场部、工业单位及农业生产队简介


一、场 部
  本场场部始建于1955年,原柏根里农场场部旧址,位于场区东南部。占地面积52800 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10000 平方米(含道路1000平方米),果园2700平方米,耕地(疏菜地)19900 平方米,林地9000平方米,牧草地10000 平方米,人口4424人。
  场部是全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设有机关办公大楼,职工俱乐部(电影院),招待所,食堂、老干部活动室(职工之家),以及第一中学、场直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文化教育设施。
  工业生产有机修、制材、粮油加工、果酒、食品等企业单位,产品除满足全场生产生活需要外,还可批量外销。
  场区主街道贯穿东西,1985年扩建一段四百米长的中心商业街。两侧设有商店、医院,银行、邮电、饭店及各类修理、饮食等服务设施,并辟有小型农贸市场,商品交易十分活跃,一片繁荣景象。八十年代开始,场区规划正朝小城镇规模发展。
  二、工业单位
  农机修配厂 1957 年建场,占地面积40000 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4996平方米。现有职工126人。拥有各类机床17台,锻压设备4 台,承担全场农机具修理任务,同时生产部分零部件,年产值384.8 万元。
  粮油加工厂创建于1967年由原直属队加工厂扩建而成,占地面积15416 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4500平方米。现有职工120 人,拥有磨面机4 台,榨油机3 台,全年开工221 天,年生产面粉29275 吨,榨油100 吨,产值23.1万元。
  酿酒厂 1982 年建成投产,占地4200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887 平方米,现有职工92人,制酒设备一套。以本区特产都柿(学名:笃斯越枯)为原料生产果酒,年生产能力为400 吨。产品有精装都柿酒、简装都柿酒,小香宾等,曾两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农垦系统产品展销会,受到好评。产品远销省内外。年产值71.3万元。
  制材厂 1981 年由基建队电锯房扩建而成。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1474平方米。
  带锯3 台,现有职工111 人。年产锯材11413 立方米,产值33.7万元。
  砖厂 1976 年建成投产,位于场部西北4 公里处,奋斗水库西岸。占地面积65000 平方米。
  职工157 人,制砖设备一套,推土机二台,大小胶轮车七台,年开工171 天,生产红砖600万块,产值33万元。
  煤矿创建于1972年,位于嫩漠公路153 公里处,命名153 煤矿,距场部100 公里。占地面积200000平方米,现有职工45人,推土机二台,作业以人工为主,开采露天褐煤,供应本场生产生活需要。年产量3000吨,年产值6 万元。另有白灰窑一处,年产白灰2000吨,年产值5 万元。
  三、农业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5分,东经125 度29分,距总场8 公里。1956年设置为柏根里农场第一作业站,1965年春迁至现址,称为一分场。1978年分场撤消,称直属一连,1980年始改称第一生产队。设有商店,小学校各一处。
  全队总户数121 户,人口515 人,职工148 人,土地总面积18750 亩,耕地面积10449 亩,拥有履带式拖拉机6 台,胶轮车4 台,康拜因6 台。粮豆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10 斤,大豆260斤。
  农业总产值最高年份为1983年,74.9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二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7分,东经125 度33分,距场部3 公里,原隶属一分场二连,1972年建点迁现址。1974年改称直属二队。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25815 亩,耕地面积9465亩。总户数90户,人口397 人,现有职工95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2 台,康拜因4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24 斤(1983年);大豆221 斤(1980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61.7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三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6分;东经125 度28分。嫩漠公路31公里处。距总场7 公里。
  1961年隶属直属三队,1965年划归一分场,分场撤消后队序未变。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23445 亩,耕地面积9227亩。总户数82户,总人口273 人,职工155 人。据有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2 台,康拜因6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255.3 斤(1983年);大豆211.5 斤(1973年)。最高年产值1982年53.5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四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2分,东经125 度31分。距总场7 公里。1956年建点隶属原柏根里农场第二作业站,后改称二分场。1978年分场合并时为一分场。1980年分场撤消始称第四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商店、修配厂等。
  土地总面积38910 亩,现有耕地27405 亩。总户数216 户,总人口877 人,职工256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12台,胶轮拖拉机9 台,康拜因15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280 斤(1985年);大豆203 斤,(1980年)。最高年产值1983年160.2 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五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4分,东经125 度33分,距总场12公里。1972年建点,隶属原二分场,称二连。1980年与十五队合并始称第五生产队。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12498 亩,总户数112 户,人口434 人,职工140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7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7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10 (1983年);大豆169 斤(1981年)。最高年产值96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七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9分,东经125 度29分,距总场4 公里,原名西沟子。1961年称直属二队,1965年设置八分场。1972年取消分场与二分场合并编为四连。1973年划归四分场编为第七生产队至今。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24480 亩,耕地总面积13775 亩,总户数124 户,人口452 人,职工166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7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10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00 (1980年);大豆217 斤(1983年)。最高年产值1983年32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八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2分,东经125 度33分。距总场7 公里。1972年建点隶属于原二分场。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23820 亩,耕地8966亩,总户数90户,人口362 人,职工112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5 台,康拜因5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464 斤(1979年);大豆 283斤(198 2 年)。最高年产值1982年64.7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九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9分,东经125 度38分,距总场7 公里。1972年建点,隶属原三分场称一连。1974年改称第九生产队。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32715 亩,耕地面积12072 亩,户数90户,总人口363 人,职工116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6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5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68 斤(1982年);大豆280 斤(1982年)。最高产值1982年81.3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十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9分,东经125 度36分,距总场4.88公里,嫩漠公路52公里处。
  1956年春建点,属柏根里农场第三作业站的一个中队,后称三分场。1978年改编为第二分场,1980年分场撤消,始称第十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商店等。
  土地总面积27975 亩,耕地面积14749 亩。户数190 户,总人口840 人,职工214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7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8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66 斤(1982年);大豆238 斤(1983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109.3 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十一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1分,东经125 度39分,本场东部边缘,距总场9 公里,嫩漠公路58公里处。1956年属柏根里农场第三作业站。1972年分连建点,隶属原九分场,1975年隶属三分场,1989年与17队合并始称十一生产队。设有学校、商店等。
  土地总面积55950 亩,耕地面积12072 亩。户数123 户,总人口459 人,职工163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7 台,胶轮拖拉机6 台,康拜因8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292.5 斤(1982年);大豆172.5 斤(1982年)。最高年产值1983年74.1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十二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1分,东经125 度37分,总场东北7 公里处。1956年建点时为柏根里农场三分场所在地。1965年改为九分场。1972年与三分场合并,始称第十二生产队设有小学、商店等。
  土地总面积27705 亩,耕地面积14091 亩,户数129 户,总人口503 人,职工200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6 台,胶轮拖拉机5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50 斤(1978年);大豆223 斤(1985年)。
  最高年产值1985年90.4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十四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9分,东经125 度27分,距总场正西7 公里处。1955年建点,原门鲁河农场场部所在地,翌年迁现24队,后改为四分场。1978年改编为三分场。 1980 年撤消分场建置,称第十四生产队,1985年与原十三队合并。沿用第十三生产队称谓。设有小学、商店等。
  第十三生产队规模居本场第二位,土地总面积41175 亩,现有耕地30892 亩,户数220 户,总人口832 人,职11249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14台,胶轮拉机10台,康拜因15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401 斤(1982年);大豆233 斤(1982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193.2 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十六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3分,东经125 度23分,距总场12公里,为本场区域内唯一的农民村落邵家闾屯所在地,1957年划归本场管辖。1956年初,原门鲁河农场设置第三作业站,后改编为五分场。1978年与四分场合并,称三分场。1980年撤消分场建置,改称第十六生产队。
  该队经营规模居本场首位。土地总面积46500 亩,耕地面积38753 亩,户数256 户,总人口1001人,职工310 人。拥有带式拖拉机16台,胶轮式拖拉机10台,康拜因16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38 斤(1985年);大豆256 斤(1982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252.7 万元(80年不变价)。
  第十九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1分,东经125 度21分,距总场14公里。1956年初建点,隶属原门鲁河农场第二作业站。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编为六分场。1978年分场并称四分场。
  1980年始称第十九生产队,设有小学、中学、商店、修配厂等。
  本队辖二道岗牧点,土地总面积32265 亩,耕地面积19595 亩。户数234 户,总人口892 人,职工211 人。拥有履带式在拉机9 台,胶轮拖拉机7 台,康拜因9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71斤(1985年);大豆254 斤(1983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141.5 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二十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2分,东经125 度20分,距总场16公里。1958年建点,隶属原门鲁河农场二分场。1961年编为原六分场二连。1978年始称第二十生产队。设有小学校一处。
  土地总面积18480 亩,耕地面积11893 亩,户数104 户,总人品422 人,职工125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5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63 斤(1982年);大豆263 斤(1982年);最高年产值1982年83.3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二十一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1分,东经125 度18分,该队在本场西部边缘,距总场18公里(原名毛子营)。1958年建点,隶属原门鲁河农场二分场。1960年隶属原六分场。1965年设置十分场。1972年撤消分场建置,改称第二十一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商店等。
  土地总面积13035 亩,耕地面积11826 亩。户数102 户,总人口423 人,职工122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5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34 斤(1985年);大豆266 斤(1982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82.4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二十二生产队(原名鹿场)。位于北纬49度38分,东经125 度25分,本场西北部边缘,门鲁沿岸。距总场20公里。1968年本场在绥棱农场购进68头梅花鹿,建鹿场。1973年建队。设有小学校一处。
  该队地处门鲁河河套区,气温偏低,经营以养鹿为主,兼种部分农作物,收效甚微。土地总面积40170 亩,现有耕地1500亩。户数30户,总人口164 人,职工62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2 台,胶轮拖拉机1 台,康拜因1 台。1975~1683年,九年间平均每年亏损2.2 万元。九年平均亩产小麦196 斤。1982年农业总产值15.6万元(80年不变价)。1984年初办2 个家庭农场及15个承包户,经营出现转机。
  第二十三生产队(原名椅子山),位于本场西部边缘,北纬49度35分,东经125 度22分,距总场18公里。1972年建点。设有小学校、商店。
  土地总面积27480 亩,耕地14809 亩。户数101 户,总人口380 人,职22126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7 台,胶轮拖拉机6 台,康拜因8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301 斤(1983年);大豆230斤(1983年)。最高年产值1983年94.3万元。
  第二十四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33分,东经125 度24分,距总场13公里。1956年6 月原门鲁河农场场部由现十四队迁此地。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被编为第七分场。1672年,撤消七分场建置,隶属六分场管辖。1973年4 月始称二十四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商店等。
  土地总面积27360 亩,耕地面积17157 亩。全队136 户,总人口526 人,职工138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7 台,胶轮拖拉机4 台,康拜因7 台。小麦亩产最高年份380 斤;大豆亩产最高年份255 斤。1985年总产值115 万元(80年不变价)。
  第二十五生产队位于北纬49度27分,东经125 度35分,距总场5 公里。1958年建点,为柏根里农场畜牧区,门、柏两场合并后设畜牧场。1968年更名干校,后称蚕场。1978年编为第二十五生产队。
  土地总面积28125 亩,耕地面积7977亩。总户数104 户,总人口429 人,职工109 人。拥有履带式拖拉机4 台,胶轮拖拉机3 台,康拜因4 台。亩产最高年份:小麦296 斤(1985年);大豆182 斤(1985年)。最高年产值1985年51.3万元(80年不变价)。
  科研站位于北纬49度29分,东经125 度31分。距总场1.5 公里。1962年设置,以培育良种和进行农业科学实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