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编 经济

第六章 农业志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生产科
  1955年9月,本场组建时,省公安厅分别任命郝万喜、朱瑞亭担任原柏根里、门鲁河农场场长,并带领基建施工员、会统,管理人员等10余人进行踏查建点工作。
  1956年春,东北建筑公司、农建二师、省工农文化干校,齐齐哈尔公安干校以及押犯干警等陆续到场后,生产机构编制才逐步形成,同时分设作业站,进行开荒生产。
  是年12月底,门、柏两场场长分别签发编制命令:刘金和任门鲁河农场生产科科长,王大为,高贵根、周振韬任技术员,科员王福田、赵天锡,办事员张洪达,胡贵和、王安帮。柏根里农场生产科副科长杨和,科员冯友斌,技术员秦万林、试验区负责人蔡亮。
  1957年,生产科改称作业科。黄铁馨任原柏根里农场技术员。
  1958年,生产科与计财、统计、计划、基建、物资供应等六科室合并为生产办公室。
  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重新组建生产科。科长由李景阳担任,副科长张万山,李峰,技术员秦万林、王大为、栾兴民,生产干事李忠贞、胡贵和。
  1961年,生产科长张万山,副科长李峰、肖庭举,技术员王大为,统计何树勋。
  1962年,生产科长刘全和。
  1968年,“革命委员会”生产组长封永生(军代表),副组长刘宗喜,王福田负责主抓农业生产。
  1972年,设置农业科,科长一名,农业技术员二名,畜牧技术员一名,林业技术员一名,工业干事一名,农情统计一名,共七人。代理科长王宇忠。
  1974年,增设付锦伦为副科长。
  1977年,农林科长王成实,技术员黄铁馨,农情统计员王国华。
  1979年,黄铁馨晋升为农艺师,王大为、李新玉晋升为助理农艺师。
  1983年,改称农业科,副科长王大为,工人技术员顾亚同。
  1984年,农业科与机电科合并,称农机科,科长杨德权,副科长黄铁馨,王大为,辛兆祥、闵云山,助理农艺师李新玉。助理工程师陈万林,李甫。张国军,农情统计王国华,农机统计姚玉琴。
  1985年,杨德全任科长,黄铁馨、闵云山为副科长。
  2、科研站
  1962年设置科研站前身良种场,场址西沟子(现七队),张土兴任副场长。
  1963年改称良种队,支部书记佟生福,中队长潘景和,中队副孔庆堂,技术员黄铁馨、周永新。1965年迁现址,由副大队长张子贵负责。同年,撤消良种站建制,划归新建的八分场。
  1967年又改制为称良种站(队级)。支部书记何双,队长丁凤阳。1968年调任朱万才为技术员。1969年主任包海祥。1971年主任王鹤松。
  1972年,良种站与筑路队合并,主任孙厚忠,队长张士兴、徐春阳。
  1973年,重新设置良种站,站长李春诚,副站长孙福生、张士兴。1975年,支部书记姜悦贤,主任孙福生、李学勤,技术员王大为。
  1976年,场干训班改称“五、七大学”后,迁入良种站,站、校合一办公。书记王鹤松,校长何双,孙福生,技术员王大为、王东辉。
  1977年,支部书记吴俊歧,主任孙福生,技术员周永新。
  1978年,良种站改称科研站。1979年,书记姜学文。1980年,书记辛兆祥,兼站长,副站长王大为(助理农艺师)。1983年,书记郭秋顺(兼站长),副站长朱万才(助理农艺师)。
  1984年,改称种子公司,郭秋顺任经理,王大为、朱万才任副经理,助理农艺师李金玉。1985年,副经理王东辉。
  3、气象站
  气象站隶属于生产科管理。
  1958年2月24日,省农垦气象局、省公安厅劳改局签置一项协议:拟于1958年在门鲁河农场建立气象站一处,所需技术干部及仪器由省气象局负责,房舍60平方米,由省气象局投资,门鲁河农场修建,站址在现24队,气象员欧阳令、姜德新,技术员金满珠,负责人庄玉公。
  1959年,本场下放嫩江县管理。气象站纳入国家气象系统,称嫩江气象站。1962年省发黑水气307号文件指示:将嫩江气象站无偿移交嫩北农场管理。包括所有器材,物资及90平方米小楼一座。负责人庄玉公、姜德新,学员杨相茹,气象员继任原职。
  1965年,气象站迁至总场(现址)。
  1976年,气象业务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中心气象站管理。行政事务仍由场生产科负责。全站工作人员6名,项华敏任站长。
  本场气象站于1986年增设微波传真接收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设备。每天定时收录高空地面气象传真图片。现代化的气象设备,为准确掌握农业气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每年种、管、收三大季节,本场气象站均通过场广播站播发天气预报。几十年来,气象站积累了大量气象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气象哨兵和参谋作用。
        图6—1农场自己培养的气象工作者在观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