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1、建场前本区农业状况述略
建场前本区属于嫩江县第四、第五区所辖。区内一片荒丘野岭,蒿草没人,林木纵生,渺无人迹。唯场区东南边缘有农民村落邵家闾一处,共十一户农民,仅有耕地百余垧。(该村子1957年划归农场)。
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修筑嫩黑铁路(嫩江至黑河)。康德六年(193 9 年),嫩江至霍龙门段通车,场区内设有柏根里火车站(现苗圃)、六训火车站(现十一队)。此线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本区农、林、矿产资源的罪恶工具。1940年始,日本帝国主义在本区遍设开拓团。在柏根里车站东侧0.5 公里处,设有柏根里开拓团(满拓青年义勇队甲种训练所)。
训练生288 人。开拓团本部下设六个部落(点);场区东部没有圈泡开拓团;在场区中、西部没有朝鲜人开拓团二个团,十几个部落,共969 户2236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本区自耕农的垦殖活动。他们侵占农民土地,建置开拓据点,有计划地推行他们“兴亚拓殖”长期霸占东北的侵略计划。但是,由于他们的殖民侵略的性质,掠夺经营的手段。以及开拓民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等诸因素,最终只能导致他们的所谓“兴亚拓殖”计划的彻底破产。据调查,到1945年无条件投降止,开拓土地总面积仅千余垧,其收获更是微乎其微。
1955年建场时,开拓团几处废墟和依稀可见的“子花垄”的残迹,早以成为蒿草没人,野狼出没的荒滩。
  2、建场后农业发展概况。
本场自1955年建场至1985年止,已有三十年的农业垦殖史。农业一直是本场的主业。
经过了三十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建成拥有31万亩耕地的中型国营机械化农业企业。
1955年9 月建场时,根据中央提出的“因陋就简,勤俭起家,少花钱多办事,行动快”的建场方针,采取“边建点,边测查,分期筹建”的办法,克服了天气多雨,运输困难等诸多不利条件。到11月19日,门、柏两场完成省、县委下达的烧荒任务8.370 公顷。1956年4 月28日,原门鲁河农场试犁破土成功,正式投入农业生产。当时的口号是,“当年开年,当年播种,当年收获”。门、柏两场分别设置作业站(分场),及时投入春开春种作业,当年共完成播种面积共4.678.43公顷。完成开荒任务8468.38 公顷,其中柏根里农场4332公顷;门鲁河农场4136.38 公顷。共收获粮豆74.8吨。平均亩产60.1公斤。第一年的生产效益为农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农场刚刚创建,管理和技术干部缺乏,没有农业生产经验,每场只有13台ks—07拖拉机,驾驶人员大部分是新招收的学员。畜力也很薄弱,加之恶劣条件的限制,生产水平很低。当年柏根里农场仅完成国家下达的开荒指标的73.49 %,门鲁河农场完成48.4%。
春开春播计划柏根里农场完成74.39 %,门鲁河农场完成90.4%。
   图6—2 1956年春,开荒队员驾驶ks—07机车首战荒原



表6—1 柏根里农场1956年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公顷 公斤



   门鲁河农场1956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表6—2 公顷、公斤



1957年,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精神,结合国营农场实际,提出“巩固成绩,提高产量,重点发展,全面安排”的方针。强调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进行调整,改进经营管理,发展多部门经营,开展以“办好合作社,争取大丰收”为中心的农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面对新的生产形势,农场春播前认真总结了1956年的生产经验,加强了农业生技术的研究和人员培训。在耕作方面总结出四条经验:1 、整地方面,认为整地的好坏是争取农业大丰收的关键。1956年由于化冻晚,翻地,深度不够等客观条件造成立筏、回垄、扭鸡窝等现象,翻、耙、播各环节都不附合质量要求。播后虽经多次人工复土,仍然出现大面积缺苗、断条疏密不均等现象。
2 、积肥方面,落实以农家肥为主的方针。做到“三勤”、“五有”。把积肥改土,提高地力做为增产措施之一。
3 、种子繁育方面,全场试验区以搜集当地良种及外地购进良种进行培育观察,选定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品种。
4 、适时早播,当地农民清明前后即播小麦,力争4 月10日至15日开播,5 月1 日前结束。
1957年耕地面积达146160亩,播种面积127825亩,比1958年增加78%;亩产50.5公斤,比1956年降低15%粮豆,总产6359.5吨,比1956年增长62%,总产值比1956年增长102 %。
1957年的农业生产建设、生产管理初步向正规化程序迈进。
1958年至1959年连续两年大丰收,农业生产初见成效。两年共盈利38.5万元。1958年是我国第二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农场掀起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大跃进)。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成本,历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总结并实行了如下生产措施:1 、搞好整地,适应早播,精选良种,一次保全苗。
2 、及时铲趟,多铲多趟,铲、趟结合。
3 、秋收做到熟一块收一块,割、拉、打、送相结合,田间损失不超过2 %,脱谷损失不超过2 %。
4 、增施粪肥,大面积施用人畜粪,压绿肥、草木灰和少量的化学肥料,做到机车播种,人畜送粪。与此同时,生产管理实行三包,即包耕:按地数配备人力,畜力和农机具,做到播种及时,铲趟合理,消灭杂草,完成阶段任务;包产量:根据土地条件,肥力情况,确定作物产量和完成产量任务;包成本:完成年盈利额。这一系列生产措施,在当时以人机畜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8年,柏根里农场当年开荒986.73. 公顷,播种面积4. 307.3公顷,主要作物均超额完成计划,生产粮食除自用和种子外,上。交国家1800吨,比19 57 年增长一倍。肥、苗、田间管理全部突出指标。同时推行了小麦宽播密植,大田混合播种及间作等措施。
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实行总场、分场两级核算,三级管理,克服了过去分场只管生产不管成本的单纯生产倾向。合并后农业生产初具规模,总耕地面积扩大到13932 亩,当年生产粮豆12415 吨,平均亩产创造188 斤的好成绩。平均每一农业工人生产粮食4976.5公斤,上交商品粮6300吨,商品率达51.7%。农产品销售价值达189.5 万元。
   1959年农业生产成本情况
表6—3



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期间,农场曾下放嫩江县管理。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无偿平调”、共产风“、”浮夸风“等盛极一时,严重破坏了农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格局。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自1960年始,农业生产效益急剧下降。
1961年,党中央八大会议及时纠正了上述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本场在“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指引下,立即进入全面调整恢复阶段。
1963年,全场粮食亩产比1959年提高3.3 %,总产提高16%。这期间农业机械化程度比建场初期增加一倍。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促使劳动生产力大幅度增长。1964年粮豆平均亩产开创110公斤的好成绩。当年粮豆总产量达16920 吨;上交国家11300 吨。商品率达64%,开创建场十年间最高水平。
   图6—3大跃进期间修建的百亩特号卫星田牌楼。



1966—1963年,本场农业生产体制建全稳定,机械程度不断提高,并增强了农机管理,开始实施标准化作业手段。生产技术措施也日臻完善,生产形势连续三年稳定发展,取得了农作物连年丰收的显著成绩。1968年耕地面积扩大到269.685 亩,三年平均亩产,102 公斤,共创产值1619.5万元。
1969—1976年,本场经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一味强调政治统帅生产的结果,造成连续八年亏损。亏损总额达3165.5万元,占历年总亏损额的87.9%。
1976年,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后,本场隶属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管辖,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得到重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本场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79年,战胜春涝、夏旱、麦收阴雨连绵等严重自然灾害,粮豆亩产达31633.5 吨,比1978年增加12.4%,其中二分场粮豆亩产达130 公斤。第八生产队粮豆亩产达184.5 公斤,第九生产队达175 斤,并出现了小麦亩产超250 公斤地块。当年,场党委总结出抗灾夺丰收的主要经验是:一、比较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二、增产措施抓得实;三、切实加强了领导。
1980年,本场经历了自然灾害的考验,大豆单产达到105 公斤,成为1961年后第二个高产年。
是年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本场开始实施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调整和加强了耕作、轮作、施肥、植保、种子等生产环节的各项具体措施,并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
由于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如航化作业等),使本场农业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开始振兴。
1981年,全场上交国家粮豆1432吨。其中小麦8700吨,居九三管局之首。
1982年,本场创造了小麦单产、大豆单产、粮豆总产、上交粮和经营利润五超历史的新局面。实现了小麦单产157.5 公斤,大豆单产111.5 公斤(居九三管局首位,跨入省农场总局“大豆超200 斤先进场”行列)。全场平均每一职工生产粮豆12161 公斤,比1980年增加44%。经营利润536.8 万元,相当于建场27年间盈利总额的一倍强。每职工平均盈利899 元,每亩平均盈利23.30元。人均创产值3779元,比1980年增加69%。
1981年至1982年两年内共增加晒粮场面积36965 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42%。共购置康拜因24台,胶轮车23台,汽车17台。由于科学种田和标准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场被省农场总局批准为标准化农场。
1984年末,本场隶属于省司法厅劳改局管辖,农场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农业生产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是落实了劳改局关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有关规定。同时,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本场实际,制定了《兴办家庭农场试行方案》,对原有建场模式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初步改革。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全面落实了农业生产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以大组承包为主,单户、联户家庭农场并存的管理形式。1 至6 月份,生产成本发生102.43万元,比1984年同期下降6 %,出现较好的生产形势。
“六五”期间,本场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建成了大豆出口基地,为发展垦区经济,做出了贡献。
1981—1985年,粮豆种植总面积156 万亩、平均每年种植31.2万亩。其中大豆种植总面积为51.5万亩,平均每年种植10.4万亩,占总种面积的40%。五年间粮豆总产169686.9吨平均每年生产粮豆33937.38吨。其中大豆生产50585 吨,平均每年生产大豆10140 吨,占粮豆总产的29.9%,五年来共交售大豆38775 吨,商品率26%,平均每年交售775 吨,最高年份达875 吨。1981至1985年共出口大豆14010 吨,商品率8.3 %。平均每年出口大豆280 吨。
   农业生产情况
表6—4 (1956——1985) 亩、公斤、吨






   图6—4“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