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种植本场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其种植面积一直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粮食作物除小麦外,建场初期尚有谷子,玉米、大麦等。1959年始试种水稻,因没有高寒地区栽培经验,没能成功。
建场初期大豆播种面积比重较大,六十年代后,一直稳定在35—40%之间。其它尚有甜菜、薯类,蔬菜、饲料等,种植比例均不大。
1985年,本场总播种面积为30.18 万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为29.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6.7%以上。
1、小麦
开荒建场第一年,因全部为新垦荒地,只选择少量地块进行小面积试验种植,1956年,小麦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71405 亩的2.8 %。当时遵照省公安厅“当年开荒,当年播种”的指示,播种质量比较粗放。一方面人员大都不懂农业生产技术,另外新开土地条件太差,加之种子未经精选,造成缺苗断空,成熟不一,且全部由人工收割,不能及时脱谷,损失严重。当年亩产仅百斤左右。
1957年,为了掌握本区气候特点,在总结第一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
试验品种甘肃96号小麦,播法为15厘米条播,深度2 —4 厘米。早期播种为4 月25日—5 月5 日,垧播量180 公斤,保苗580 万株。垧产1342公斤;晚期播种为5 月6 日—5 月11日,播量为180 公斤,垧保苗580 万株,垧产量1188公斤。经观察,晚播小麦特点是发育好、穗长,但不成熟,千粒重轻,产量低。通过试验总结,本区小麦适播期为4 月15日、4 月30日为宜。与此同时,在不同整地条件下进行小麦生育及产量对比试验(见下表)
1958年,小麦亩产增加到180 斤,建场至1959年,的平均亩产169.5 斤。虽然亩产不高,却初步探索出小麦种植的生产技术,积累了丰收经验,并总结出如下增产措施;1 、伏开荒、秋翻、整地三个环节是分化疏密土壤,增进肥力的主要条件。
2 、精选良种,搞好发芽试验,力争一次保全苗。
3 、适时早播。播期不得晚于3 月15日,5 月5 日前必须结束。
4 、抓紧田间除草。
5 、增施各种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施肥面积不得少于60%。
6 、掌握麦收时机,发挥人、畜、机三力优势,减少损失。
六十年代初,由于连续三年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之“大跃进”期间造成管理上的失误,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打击。特别是1961年,由于春涝小麦末经整地便原茬耙耢播种。另一方面,盲目地追求“指标”,不讲求实际效益,连年重茬,品种退化,病虫害现象十分严重,当年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8公斤,成为建场初期小麦亩产最低的年份。
到1964年,在中央八字方针指导下,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年,本场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00 公斤大关,创造了建场9 年小麦产量最高记录。
整个六十年代,除1961年和1969年严重减产外,其余年份小麦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其一是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1962年国产东方红一54拖拉机投入使用,农机具也逐步配套。
马拉播种机和人工漫散的耕作方法式基本淘汰,开始实行联结复式作业,收获机械也投付使用。
其二是小麦品种进行了更新。淘汰了甘肃96、Ⅱ37—34、Ⅱ37—39等。1963年引进了大批合作6 号、克刚、克强、革文红等品种,同时播种前全部进行药剂处理,有效地提高了抗病率。
其三是实行了化学灭草。
其四标准化作业开始试行,关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质量等都建立了明确的技术规定。
七十年代,本场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27.78 万亩,占粮豆总播种面积的56%。10年平均亩产94.7公斤,比六十年代增加11公斤。1975年起,小麦亩产一直稳定在100 公斤以上,最高年份1978年全场平均140 公斤,其中第八第九生产队均达200 斤以上。并且出现了超500 斤地块。
总之,整个七十年代的小麦生产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因素一是机械化程度高速发展,争取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主动权;二是生产管理,主要是标准化管理不断加强;三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如航空作业,机械喷灌等灭虫,灭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战胜了自然灾害的侵袭。但是,也应该看到,七十年代是农业上多灾的时期,如1973年不可抗拒的严重旱灾,造成小麦大面积绝产,当年平均亩产仅46.9公斤。
进入八十年代,本场农业生产进入高产稳产时期。1980年至1985年,6 年间平均亩产130.5公斤。1981年,秋涝严重,全场干部职工全力以赴,开展龙口夺粮大会战,做到了灾年不减产。表现突出的第九生产队被省政府授予“抗洪除涝、生产救灾”先进集体,1982年在大面积遭受虫灾情况下,一举突破亩产150 公斤大关,创造了建场史上最高纪录。其中第十三生产队平均亩产达200.5 公斤。1984年,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平均亩产仍保持了100 公以上。
这说明本场小麦生产技术已更加成熟,标准化作业水平和科学管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日益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加之机械化耕作和收获力量的增强以及增产技术的配套,逐渐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促进了小麦生产水平的稳定发展。
1956年到1985年,30个生产年度,本场累计播种小麦389.8 万亩,共生产小麦385858.1吨。
历年小麦生产情况表6—5 (1956—1985年) 亩、公斤、吨
续表
2、大豆
大豆一直是本场主要种植作物之一。1985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2.066亩。“六五”期间,本场已完成大豆出口基地建设任务,并在农业经济中日益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建场初期,由于大豆的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在新垦土地条件差的情况下,种植面积比例较大。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耕作粗放。如1956年在机械、畜力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抢时间播种,垦荒人员采取了被称之为“棍桶驴”的人工播种法(即用木橛插坑人工点播),可见当时生产条件之艰苦。此外,当时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低温冷害、早霜、早涝、草荒等诸因素,造成了大豆生产长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1957年,大豆播种面积为33657 亩。
比1956年增长1.7 倍。本区作物生长期平均气温只有13℃、15℃,8 月26日即降枯霜,豆叶全部枯黄,籽粒不成,大面积减产,当年平均亩产仅74斤。
1958年至1959年连续大丰收,平均亩产均达100 公斤。1959年总产达2313.5吨。
1960年至1962年连续三年灾害期间,比1958年至1959年两年平均亩产下降86公斤。
六十年代,由于大豆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产量比较稳定。亩产最高年份为1963年,平均101.5公斤;最低为1969年,平均亩产只有27公斤。10年平均亩产(含三年自然灾害) 82.05公斤。主要增产原因是在总结前十几年的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除草措施。
(一)有效地控制了草荒。1963年,场党委曾两次组织技术人员去赵光农场学习“红星2.4耙”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并应用于田间除草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原定自制52台,后根据需要赶制了32台,充分发挥了机械除草的作用,同时为以后的机械除草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大豆品种进行了更新。1964年,由黑河地区良种场引进大批黑龙江41、快豆(即早熟豆)、铁荚青等大豆新品种。这些品种虽不太纯,但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快豆、铁荚青等成熟较早,适应本场气候特点。从而取代了当地农家连年自繁自种,退化混杂的品种,为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
(三)大豆种植面积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避免了重、迎茬现象。
(四)施肥面积有所增加,如1963年施种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1.3%。
自1969年严重减产之后,续而出现本场建场史上大豆低产期。1970、1972年三年平均亩产28.7公斤。
主要原因是六十年代形成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力量在政治运动中逐渐削弱,盲目地“学大寨”,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此外频繁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也是七十年代大豆减产的又一原因。如1973年,春涝、夏旱、秋多雨、早霜等灾害连续发生,是年,六分场三个生产队3150亩大豆遭雹灾减产;1977年6 月,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冰雹使10万亩农田受重灾,其中4500亩大豆绝产;1979年又有五个生产队的大豆被冰雹打光。
1970~1979年十年平均亩产49.1斤。尽管七十年代大豆大面积减产,但是,种植比例却未因此而减少。本场在失利中探索大豆生产规律,不断研究创新,技术措施日趋完善。主要反映在大面积机械综合灭草。以及1978年以后,引进灭草剂“氟乐灵”被广泛应用,机械喷药设备配套成龙,草荒现象基本得到控制。
进入八十年代,本场大豆生产水平突飞猛进,一举甩掉了长期低产的帽子。1980年,平均亩产恢复到105.5 公斤,比1979年平均亩产增产90公斤。1982年种植面积达107667亩,平均亩产111.6公斤,其中第九生产队亩产达140 公斤。全场共收获大豆12017.5 吨,首次被农场总局列为大豆亩产二百斤以上的农场。
1980年至1985年六年间,本场共生产大豆580015吨,相当于七十年代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弱。
大幅度增产的主要因素。一是广泛地推行大豆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深耕细耙,平播,播前灭草措施,合理施肥,微量元素的施用等生产措施,各生产环节均采用标准化作业。程序以及现代化生产管理措施。如飞机喷药、播散徽肥等。二、是农机具的不断改革更新以及国外先进机具的引进。一方面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各生产环节的质量;另一方面减少了收获损失。
此外,适应本区自然条件的高产新品种全面推广,高产功关活动和大豆基地开发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科学种田”已不再是一句空话。
“六五”期间,本场已建成大豆出口基地,1981年至1985年大豆种植面积为51.8万亩,平均每年种植10.43 万亩,最高年份达12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0%.五年间共生产大豆 55585吨,平均每年生产10115 吨,占粮豆总产量的29.9%,五年间共交售大豆38775 吨,商品率为2 6 %,平均每年交售775 吨,最高达875 吨。共出口大豆14010 吨斤,出口率为8.3 %,平均每年出口280吨。
1956年至1985年三十个生产年度,本场大豆播种面积累计2033376 亩,共生产大豆 146810吨。
三十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本场大豆生产前景可观,潜力很大。但是,由于本场地处高寒低温区,无霜期较短,旱、涝、雹、虫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并形成影响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
所以,生产波动性很大。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仍是本场大豆生产的基本特点。八十年代出现的高水平,是本场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和完善的结果,保持和发展这个高产形势,还需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历年大豆生产情况表6—6 (1956—1985年) 亩、公斤、吨
续表
3、玉米
本场建场初期玉米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约占粮豆总面积的10%左右。但由于气候寒冷,土、肥、种、管粗放,1956、1957年两年共种植117.25亩,平均亩产仅6.75公斤,濒于绝户。
1958~1959年,种植比例进行了调整,平均亩产97公斤,接近大豆水平。当时玉米种管收全部人工作业,生产水平一直很低。1961年从南方引进部分良种,因气候不适,种植1500亩全部绝产,1964、1965年亩产达到120 公斤。1966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2780 亩。之后随着“以粮为纲”方针的贯彻,种植比例逐年扩大。1963年种植23600 亩,当年亩产134.5 公斤,创造了本场玉米种植史上最高水平。
七十年代玉米种植面积较六十年代增加9000余亩,总产减少了3630吨,平均亩产下降了26公斤。减产原因,主要是高寒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当时种植的品种以山河白玉米为主,黄八趟、海珍珠为辅,一直未培养出适应本区条件的高产稳产新品种。生产技术跟不上,与小麦,大豆相比,机械作业程度太低,种管收基本人工作业,损失较大,从经济效益看,连年亏损。
此外,其产品由于质量低劣,只能做饲料或制酒原料,一少部分曾做为口粮。从发展本场商品粮基地的角度看,在没有新的抗逆性强的品种和先进生产措施的条件下,便没有种植意义。1979年,种植面积仅占面积的1 %,1980年取消了种植计划。
1956年至1980年全场共生产玉米21912 吨。
4、谷子
八十年代以前,本场谷子种植每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1956~1959年的种植面积与大豆基本相等。
1958年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2.5%,亩产127 公斤,占总粮豆产量11770 吨的17%。是本场谷子种植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
建场初期,人、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大牲畜的饲养量逐年上升,饲料问题尤为突出。
当时,每年购买农民饲料耗资庞大。因此,靠人力优势,大面积种植谷子,虽然产量偏低,却解决了牛、马饲料的问题,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七十年代,由于连年播种,草荒漫延,传统的人工薅草、间苗已解决不了草荒问题。此外,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发展,播种机、中耕机、康拜因逐步取代了马拉农具,大牲畜的饲养量急剧下降,因此,谷子的种植地位己不适宜大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其管理,产量,价值等各项指标均不利于农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1980年,本场取消了谷子种植计划。
5、其它作物
在本场种植史上,水稻、高粮、大麦、莜麦、乔麦、稷子、糜子等粮食作物都做过种植尝试。
1956年是本场种植杂粮最多的年份。播种面积18431 亩,平均亩产了2.5 公斤。亩产最高的年份是1958年,平均亩产301 斤,其次是1975年,平均107.5 公斤。1970年亩产最低的年份,亩产只有8.5 公斤,1969年15.5公斤。杂粮作物不宜于大面积种植。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偏低,不适于杂粮作物生长,二是不易管理,经济效益低。1976年后主要精力集中在大豆、小麦种植上,基本取消了杂粮种植计划。
高粮:1968年种植465 亩,亩产51.5公斤,1969年种植585 亩,全部绝产。
水稻,由于本场有充足的水利资源,1959年即开始试验种植,但未获得成功。
1969年,本场成立水田站(现三队),专事高寒地区水稻栽植试验。当年播种30亩。1970年栽种40亩,获得亩产150 公斤的好收成。197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25 亩,亩产仅93.6公斤,1 975年种植300 亩全部绝产。1976年取消种植计划,全部改为旱田。
水稻种植自1969、1975年7 年间有3 年绝产,累计播种面积2.683 亩,平均亩产87.9公斤(含三年绝产)。水稻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种植区为河套沟谷地,受小气候影响,地温、水温偏低;二是品种不良,没有选育适于高寒地区栽植的新品种,产量没有保证,经济效益太低;三是缺乏专业技术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试验结果。
除以上粮食作物外,杂粮作物、经济作物、原料、饲料、蔬菜等都占有一定的种植比例,尤其建场初期,杂粮种植面积较大,如1956年,种植18.431亩,之后逐年减少,到1980年仅保留6388亩原料作物。1980年以后,甜菜、土豆等做为本区大宗作物,全部由职工自留地经营,每年除交售甜菜外,尚有几百万斤土豆销往吉林、辽宁、河北、广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