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事业发展概况1、创建时期
本场农机事业创建于1956年,当年3—4月间嫩江地区劳改分局开荒队第六、七两个拖拉机小队,在科洛河解冻前(当时没有河桥)开进本场前身——门鲁河、柏根里农场。经紧张筹备,4月下旬,来自密山、佳木斯。北安等地的驾驶员及在各县招收的学员陆续到齐。4月28日,在门鲁河农场首次试犁破土成功,5月1日、正式投入开荒作业。从此,翻开了本场农业机械化的历史篇章。
建场初期属于劳改农场的体制,贯彻“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建场方针。靠“人、机、畜”三结合的生产方式起家,机械力量很薄弱。当时两场共有26台东德KS—07拖拉机。每台车配备一台五铧犁。一共有10台苏式缺口重耙和18台博德轻耙,其余全为马拉农具。如:马拉双轮铧犁、畜力无盘耙、马拉镇压器,马拉综合铲趟机等。运输工具,全场仅有美国产“万国牌”卡车2台,波兰造载重汽车一台。胶轮和花轮马车是当时主要运输工具。
当时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全场机务人员151名,其中驾驶员仅54名,大部来自密山,佳木斯、北安等地。学员97名,全部由拜泉、明水、望奎、富裕等县招收的青年学生,他们不懂机械性能,对于耕作技术更是一无所知,一切从头学起。仅一名修理技工,修理设备简陋,开荒作业中机车轻常出故障,易损件要徒步到百里之外的嫩江县去购买或加工,往返要两、三天时间。总之,当时工作生活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但是开拓者们在党的领导下,怀着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极大热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农场的发展建设建立了历史的功勋。
1957年,驻场机耕队归属农场直接领导,并根据省劳改局指示,由开荒转入全面机耕生产。同时,机引农具增加到50余台。其中有镇压器、中耕机、24行和48行播种机、动力脱谷机等。为解决技术力量不足问题,扬党委选送技术骨干何庆铮等到东北农学院学习农具使用技术。回场后即举办机务人员训练班。与此同时,为提高机务人员整体素质,在全场范围内推行“链锁式”师徒合同制,即“老师付带新师付;新师付教会大徒弟;大徒弟帮助小徒弟”。“链锁式”培训法在提高全体机务人员技术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推工作用。
图7—1机械化生产在建场初期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1958年,全场拖拉机驾驶员已由初期的54人,增加到130人,并调入2名农机技术员,技术力量不断加强。
1960年农机设备情况表7—1
二、发展壮大时期
自1956年春开荒建场到六十年代初四、五年时间里,本场已开垦出耕地180000亩,其中播种面积达150000亩。种植业的大面积发展,机械化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期间,农场经历了“大跃进”和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给农机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建场时的拖拉机到1961年已出现磨损严重,配件紧缺问题,其中50%不能使用。继续使用的出勤率仅40%。汽车、柴油机以及农具不断报废。农机的更新与生产的发展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六十年代初,我国自己生产的拖拉机投放黑龙江垦区,加快了农机事业的发展速度。1961年,本场首次购进国产东方红—54链轨拖拉机5台。这在当时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接车人员都是机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披红带花,十分荣耀。机车进场时,还举行了隆重的接车仪式。
1963年,农垦部门开始部署重点武装机械化生产队的措施。是年9月,省劳改局发出《关于积极准备办好机械化分场(生产队)的通知》,指示本场组建二个机械化分场。1964年4月,经批准,本场取消三大队建制,将其中一、二中队改为直属机耕化生产队,并实行独立核算。
当年本场拖拉机已发展到53台,胶轮拖拉机17台,机引农具30余台(件),牵引式联合收割机从1960年的1台增加到12台,载重汽车增加到12台。机务人员队伍已扩大到300余人。这一年,本场接收齐齐哈尔市下乡知识青年200余人,到1966年已有175人充实到机务队伍中,这批知识青年给本场农机事业带来一派生机,发挥了中坚力量的作用。
机械力量的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1966年始,全场经营利润逐年递增,1967年全场经营盈利208.7万元,创“文化大革命”前盈利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提倡政治统帅一切 过分强调人的因素。农机管理体制一度解体。各项规章制度废驰,致使农机技术状态严重恶化,给农机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1968年起,大批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进场,本场由劳改农场体制变为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地方国营农场体制。
1969年至1970年两年,本场再次下放嫩江县委管辖。地方财政及计划供应的物力条件满足不了大型农场农机事业的要求,甚至连维修的钢材都无力解决。
1972年,收归省农场局管辖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机装备不断增加,到1974年本场已拥有链轨拖拉机100台,胶轮拖拉机在更新的基础上增加到29台,载重汽车增加到 31台,联合收割机增加到67台,其中自走型19台,各种型号的农机具不断更新。
1975年,本场开始使用具有七十年代先进水平的东德E—512联合收割机,到1985年各种类型的康拜因增加到51台。其中包括现有八十年代水平的正一516康拜因2台。
进入八十年代,本场已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机械化程度的中型国营农业企业。农机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984年,全场已拥有展带式拖机145台,轮式拖拉机111台联合收割机153台,其中自走式93台,农用汽车67台,主要机引农具1600余台(件),农机工人1973人,与建场初期相比较。拖拉机增加10.8倍,农机工人增加13.6倍。
三、改革时期
1985年,本场进入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全场兴办种植为主队为基础的家庭农场28个,个体承包户69个。或联户经营,或单独经营,有效地发挥了机械的作用。获得了农业大丰收。但是随之而出现了一些农机使用,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新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农场特点,有利于机械发展的新路。此外.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个体农机专业户将大量产生,一个新的农机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主要农机具和汽车拥有量 表7—2 (1956——1985)
续表
各类拖拉机拥有量 表7—3 (1972——1985) 混合台
各类康拜因拥有量 表7—4 (1972—1985) 混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