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标准化作业

第四节 标准化作业


本场农机标准化作业活动早在1963年即始了。这一年,严格执行农垦部1962年颁发的《农业机械以田间作业技术规程(草案)》,制定了田间作业中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当时虽然农机数量不多,但破旧的农机大部分淘汰更新。同时组建了三个机械化生产队。



  到1964年农机发展数量为建场时的204 %,其中有67.5%为新进场的拖拉机,重点装备了三个机械化点。农机力量的加强,技术管理的正规化,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1964年,全场粮豆平均亩产达100 公斤,首创建场史上的高纪录。扭转了三年自然灾害给农场经济造成的严重亏损局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加拼命”的口号代替了科学的技术管理,各项作业标准没有发挥实际作用,致使刚刚起步的机务生产技术管理措施与其它规章制度一起遭到破坏。
  1976年,本场隶属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后,各级农机部门把推行标准化管理作为重点管理项目。
  1978年,省农场总局掀起“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明确提出“向标准化要粮”的口号。
  一个以田间作业为中心的标准化生产程序很快付诸实施,并产生明显效果。1979年,本场第九、十九、十六、二十四生产队首批达到标准化连队指标。1981—1982年,第十四、二十、二十一、一、二、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二十五生产队先后达标。1983年本场21个生产队,在种管收各个生产环节中,全部达到标准化作业水平。是年,省农场总局下发的第35号文件正式批准本场为标准化农场。并奖励每个标准化生产队1000元人民币;奖给场农机科一台沈阳130 客货汽车做为生产指挥车。
  标准化作业的实施,一方面有效地发挥了现有机械的效能,一方面使生产方式更具有科学性。更主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中提高了机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夺取农业大丰收方面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效果。1983年,本场大豆平均亩产112 公斤,创建场史上大豆单产最高水平。
  一举跨入垦区大豆亩产超200 市斤的先进行列。
  自1979年开展以田间作业为中心的标准化运动以来,本场连续获得丰产丰收。总结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其中重要的—条是高标准秋整地在夺取农业大丰收中的作用。1984年始,本场每年完成秋整地指标100 %,其标准全部达到播种状态。这对于地处西北部高寒地区春播生产中抗旱保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