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机修造与技术革新一、农机修造业的发展
1957年,劳改局驻场机耕队下放农场管理后,省劳改局指示每场建一座200 平方米时修配厂。
厂房由劳改局统一设计,当年竣工投付使用。这是全场唯一的砖瓦结构建筑。修配厂领导由机耕队长担任,原机耕队技工任技术员。设备很简陋,只有2 台伪满时期的6 尺皮带车床及小台钻、老虎钳等。缺少技术工人、只好从劳改犯人中挑选几名车工和钳工当师付,带几名徒工。1957年全场仅有一台直流电焊机,由北安技校毕业的魏鹏远操作,他成为本场第一位电焊工。
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修配厂设备、人员合一,厂长由机务科付科长李峰兼任,张忠海作政工工作,何庆增,曾斌担任技术员,李万照担任生产调度工作。合并后的修配厂设备和人力都有加强,初具承担全场24台链轨拖拉机6 台胶轮拖拉机、机引农具和畜力机具的修理能力。由于设备简陋,各类钳工比例较大。到1960年主要金属切削设备只有皮带车床3 台,铣床2 台,抛光机一台,砂轮机一台,摇臂钻床一台,锻压设备2 台。为了解决生产急需,修配工人在场党委领导下,发扬自立更生精神,结合生产需要,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
1961年始,本场十分重视冬检工作,成立了以场领导和主要技术人员但成的冬检委员会,随着机修设备的不断购进,修配能力不断加强。1963年,又建起一座800 平方米的机修车间,解决机车大修问题。
1961年起,东北农学院以及北安技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闵云山、王诚实、李树田、郭双庆、尚延权,韩杏菇(女)、沈庆怀、赵学军、李甫、张文学等被分配本场从事机务工作。
这批技术人才先后分配到修配厂担任技术员,组成了一支较强的技术队伍。同时,分场修配厂、连队修理所先后建立并形成了上下结合的农机修配网络。
1963到“文化大革命”前,本场农机修造业空前发展,生产管理井然有序。修理技术,服务方向,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等各方面都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机修造业和其它行业一样,业务领导被夺了权,主要技术人员遭到冲击,规章制度被破坏。
1970年后,贯彻“平战结合、以修为主、修造结合”方针,修造事业逐渐恢复正常,这一年建起400 平方米的机加车间,大型设备不断引进。修配能力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平行发展。
1974年,全场链轨拖拉机已发展到100 台,胶轮拖拉机30余台,汽车36台,以及几千件机具。修配厂在完成全场农机大修和生产部分零配件任务的基础上,还为连队生产粉碎机、老虎钳、拾禾台、木翻轮、大豆低割台、深松犁等大批机具。
1974年后,农机修造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先后建成铸造、木型、发电等车间1516平方米。
到1978年,六个分场修理所及大连队的修理间大部分配有车床及其它修理设备,形成修配厂承担大修、分场小修、连队高保的三级修理格局。进入八十年代,21个农业生产连队修理所,都具有自修能力,冬检进总场修配厂的机车台数逐年下降。但是,由于1978年始实行财务包干制,利润指标逐年增加,造成连年经营亏损,为扭转这种局面。修配厂设一名主管技术的副厂长,实行产品三包和奖惩制度,坚持生产有图纸,成品有检验,修理有档案。并要求,连队一级修理机车必须进修配厂。
1984年,根据上级要求落实修配厂建设十条标准,在人员定编和落实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突出“修理、修旧和生产”三条线的提高。基本实现了检查仪器化、折装工具化,加工工艺化。做到修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了修旧工作,减少了外购零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1985年底,总场修配厂占地面积约40000 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占地4996平方米,设有 5个生产车间(包括1982年建成的发电厂)。职工总数134 人,其中管理人员5 名,技术员2 名,拥有各类机床17台,锻压设备4 套。年创产值31余万元。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场党委领导下,修配厂不断探索新的生产门路,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生产结构,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全场修造设备情况表
修造厂主要设备情况表
二、技术革新活动
1956年开荒建场时,原门鲁河农场机耕队长李峰就曾试验用木方子加宽KS—07机车履带用以防陷。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本场农机战线技术革新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农机修造业鉴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较薄弱的现状,技术革新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场修配厂进行。首先掀起了一个以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设备革新热潮。先后设计制造了土车床4台;电气万能试验台一台;气辨研磨机一台。还有卧式镗床、龙门刨、台钻、弹簧锤等中、小型设备多件。此外,他们还利用边角废料改装简易设备及折装工具13台件。其中的高压清洗机,采用空气压缩冲洗原理,节约洗油价值万余元;自制的电锯床重15公斤,仅用了5公斤成品料,提高效率3倍以上;铸造用的鼓风机经改装比原来节电四分之一;自制的支重轮拆装工具、水箱油箱吊环、驾驶楼吊勾等土洋结合拆装工具。同时,试制成了KS—07机车的活塞、气辨、涨圈等;发明了线路改装、喷水节油,白钢刀多面使用、活顶针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创了农机修造业技术革新的新局面。
据资料记载,在当时的修造业生产设备及工具的技术革新成果中,有的项目填补了技术空白,有的解决生产上的急需。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改善了技术工人的劳动条件,为实现文明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农田机具革新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创造和改造土洋结合农机具几百件。据统计,在当时条件下能够投付使用的有20余件。如玉米、饭豆点播机;仿造红星2.4钉齿耙;10行播种机加施肥箱和开勾器;起垅、播种、镇压综合机;10台—铧犁联结器,双轮双铧环耙;改制十三行播种机;土豆点播机、切草机等等。以及后来的扬场机,小拾禾台,简易大豆低割设备,木翻轮,深松犁等等。
这些土造农机具,有的在当时人、机、畜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但是,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瞎指挥”、“高指标”和“浮夸风”盛行,在技术革新活动中,也有任意夸大的一面。如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属于推广项目的喷油节水设备,由过去一班一人加油需1小时,缩短到45分钟;在实现养猪“五化”中,有“给食食堂化(1500头猪)”,饲料运输轨道化”等。
图7—3为解决边远生产队照明问题机务人员就地取材设计安装的风力发电机。
1978年以后,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多和机型的更新,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时期的技术革新活动参加者,既有多年生产实验经验的大批技术骨干人才,又有专科学校毕业的科技新秀组成的技术队伍。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为了使农机适应生产的实际需要,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机械喷洒化学灭草剂装置;引进康拜因E—512防陷半链轨改装(闵云山)1981年曾获管局二等奖,修配厂技术室研制的正在试验的EQ—3—30起垄机(张国军),可以解决小四轮拖拉机配套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场农机具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方面更加注重实效。确立了本着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推广农机新技术、新经验、把农机具的修理同技术革新结合起来,改造现有农机具的主要部件,以提高技术性能和田间作业水平。不论创新和推广项目都实行在生产队先行试验,进行考查,做出结论,然后辅开的办法,以便为更新适应本场特点的机具提供充分依据。
1984年,本场在生产队进行了下列革新项目推广试验和调查:
1、大豆精量点播改装在二十队试用,1985年全场投付使用。
2、大豆深侧施肥装置改装,分别在十队、二十四队用两种形式同时进行侧试定型。
3、麦田茎杆还田机改装在五队进行,1985年在三分之一生产队配齐。
4、挠型割台研究试制在十二、十三队进行,1985年在三分之一生产队配齐。
5、东风自走康拜因增大马力改装在十六队进行,1985年在三分之一生产队配齐。
6、深松机,耙茬、翻地不同耕作方法增产幅度调查在四八三、十六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