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1955年9月5口,在省公安厅召集的新建场场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人、机、畜相结合的大型谷物农场”的建场方针。建场初期由于机械力量不足,大牲畜成为当时运输、耕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组织的重视。建场至年末四个月时间内,原门鲁河和柏根里两场便从肇东购买蒙古马296匹。为加强役畜饲养管理,同年12月3日,省公安厅在安达畜牧场举办短期养马训练班,指定门鲁河农场派三名饲养管理人员参加学习。
  1956年,本场役马已发展到964 匹。同时购进黄牛114 头,奶牛了头,猪120 头。1957年底存栏数为马504 匹,其中可繁殖母马159 匹;成牛79头,其中可繁殖母牛60头。(当年产马驹13匹,牛犊37头,成活率94.8%)。柏根里农场马454 匹,其中母马136 匹;牛350 头,其中母牛7 头;猪441 头其中母猪254 头。全场饲养人员62人。同时成立了畜牧区,对大牲畜进行专业繁殖。
  图8 —1 建场初期在“人、机、畜”相结合的生产方针指导下,马匹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新建农场饲养条件较差,简易畜舍四面漏风,加之管理不善,使役过重等因素,大牲畜死亡现象较严重。门鲁河农场全年役马死亡27匹,损失价值1.42万元。
  1957年3 月,省劳改局经与省供销联系,确定统一在肇东、肇源,安达等地购买役马、役牛、鸡鸭等。原门鲁河,柏根里农场共购入280 匹役马。到1958年,本场役马增加到1522匹,达到建场史上最高水平。猪1726头,比1957年长4 倍,羊294 只,鸡鸭570 只。但是,由管理水平低下,加之使役过重(每匹马担负8 公顷地耕作任务)等原因,牲畜不断死亡、丢失,并普遍瘦弱。仔猪死亡尤为严重。据原门鲁河农场统计,1957年共死成年马27匹,幼年马29匹;成年牛11头、幼年牛6 头。丢失成年马5 匹,猪3 头。死亡仔猪达358 头,羊23只,共损失价值达3.89万元。此外不讲科学盲目发展也是造成经济损失的原因之一。如柏根里农场生产科购买一台电孵卯器,投入几千只鸡蛋,只孵出一只小鸡,群众称之为“金鸡”。
               图8—2黄牛改良获得成功



  1959年两场合并后,原柏根里农场畜牧区改编为畜牧场,迁至现三队处,原址变为养蚕场,并投入97人,清理40公顷蚕场,放置九把茧,安排9 名工人1 名技术员经营,当年收获蚕茧583公斤。
  畜牧养殖一改过去集中管理为分散管理的方法,采取“分散养殖分群饲养,自繁自养与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母畜牧繁殖率和仔畜成活率。同时贯彻省委提出的“以粮为钢,以农为主,农牧并举,高速发展”的方针。本场畜牧业掀起“五全、三化,十大养”
  高潮。当年冬季,开展以防疫为中心,以繁育保胎为重点的“四查四找”的活动,落实过“三关”(防寒越冬、饲料饲备、防检疫)措施,收到良好效果。1959年末,存栏数较年初有所增加。
  其中马增加1.9 %,牛增加8.3 %,奶牛增加11.1%,羊增加22.9%(不含调出食用的35只和狼害32只),猪头数翻一翻,禽增长3.8 倍。马的拥有量自1958年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受“浮夸风”的影响,有些生产措施不切实际,未能实现。如“五全”(全配、全准、全生、全活、全壮)及在“三化”基础上提出的“五化”即:饲养粉碎机械化、给食食堂化、饲料蒸煮化、运输轨道化、给水自流化等等。大都没能实现。
  1955—1960年5 年间,本场共购入耕畜(马牛)1269头(匹),场内自繁885 头(匹)。5年间共死马625 匹,牛225 头。其中1959年死马127 匹,死亡率11.1%。1960年死马180 匹,死亡率达1 6.6 %,畜群总头数下降5.8 %。在当时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要靠畜力来完成,畜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引起了场党委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
  1960年2 月,本场召开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生产暂师大会,掀起了一个以养猪中心的畜牧生产高潮,总场成立了畜牧生产委员会,分场成立小组具体领导畜牧生产,同时设置专业队伍,并派出人员到笔架山畜牧兽医训练班学习。
  1961年在省委提出的“以耕畜为中心,以猪为首,全面发展,巩固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克服连续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偏紧,饲料不足的困难。虽然畜群总头数下降,但总的发展形势还是较好的。首先畜牧技术员张守箴主持人工授精技术首次试验成功,并开始应用,使大牲畜妊娠率达69%,为大牲畜的繁殖与改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次是猪羊发展迅速,全年出售仔猪2900头,猪群周转数达4812头,比年初增长167 %。绵羊发展绝对数值逐年上升,1981年末存栏582 只,比年初增长9 %。奶牛存栏3 工头。全年牧业产值达20万元。
  1962年,在经历了“大跃进”和连续二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各级组织认识到在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一度出现了急躁情绪。反映在畜牧工作上,主要是在“共产风”的影响下,没收了职工家属私养的畜禽,全部实行公养,使本场畜牧生产一度受挫。尤其是1959年实行分散管理后,由于使役过程管理混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959年每头役畜担负135 亩耕作任务),加之连续“大跃进”,大牲畜死亡严重,存栏数明显下降。1962年,场党委认真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决定调整畜群,对繁殖母畜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了专业繁殖场集中繁殖,试行自负盈亏制度,扭转了畜禽生不抵死的局面,畜牧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年内产马驹160 匹,外场调入138 匹,年末存栏1119匹。当年产牛犊132 头,年末存栏458 头,比年初增加10.3%。同年退回刮“共产风”时上收家属的畜禽,贯彻“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方针。并采取了鼓励家属养猪的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年末家属养猪达2000头,禽10万只,创建场8 年的最高记录。平均每户养猪两头,禽10只。全场出售生猪4389头。职工年平均食肉量由过去的5 斤,增加到20斤。
                 1962年畜力分布情况表8—1



  1964年,进一步集中管理繁殖母马,初步建立了繁殖群。根据上级指示,6 月份集中了各分场167 匹成年母马,62匹育成母马,设置第二个繁殖场。专业化生产形式的形成,初步走上了以“繁殖第一,使役第二”为主的轨道。同时全场畜牧队从生产队中分离出来,集中管理大牲畜,使死亡率由1963年的3.3 %,下降到1.5 %。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牧业产值达91.5万元。此外,通过畜群调整,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质量明显提高。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加强,带来了畜牧业的繁荣。1965年,生产猪肉8200公斤,上交生猪368 头,比1964年增长1 75%。上交羊毛2794公斤,比1964年增长35.2%。生产鲜蛋3101公斤,上交1522公斤比1964年增长4.6 %。产乳19759 公斤,比1964年增长24%。
  1967年,本场养猪业继1959年之后出现第二个高峰,公养猪达5700余头。
  1968年,本场始建鹿场。由绥棱农场购进梅花鹿68头。1969年奶牛存栏50头,是建场史上最多的年份。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机械程度的提高,大牲畜的养殖已经不再做为耕作的主要动力,而是向肉食型发展。1969—1971年,畜牧技术员张守箴、王明武等在黄牛改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荣获黑河地区科技成果奖。1972年,本场黄牛存栏数达1335头,创建场最高记录。1971年,首批改良型菜牛发往广州出口。
               图8—3鹿场一角.



  1976年,本场隶属九三管局后,贯彻执行“以机代马,以马换牛”,以及“千垧地千头猪万吨肥”畜牧发展方针。猪存栏数达9250头,出现第三次高峰。1977年;千头猪场建设在全场辅开。同时下发了畜牧生产各项岗位责任制。到1978年全场繁殖母猪达950 头,后备母猪600 头。出于管理不佳,畜产品价格过低等多方面因素,年内畜牧亏损67.7万元,导致存栏数逐年下降。到1985年,公养猪存栏数171 头。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牧业生产指标逐年下降(主要受市场和价格的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畜禽养殖逐步形成承包,转让个体和集体为主的经营形式。1984年,全民经营的畜牧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年初计划马的年末存栏802 匹,实际完成682 匹,占计划的 85 %;黄牛计划454 头,实际完成199 头,占计划的44%,鹿计划426 只,实际完成384 只,占计划82%;猪计划3096头,实际完成1677头,占计划的54%,羊年计划2642只,实际完成1711只,占计划65%。
  户养大牲畜1983年初仅54头,年末已发展到172 头,当年增长1.8 倍。户养猪4066头,等于公养的1.4 倍,平均每户1.06头;羊636 只占公养的37%;禽 32519只,平均每户8.5 只。
  到1985年,除一户家庭牧场养种猪171 头外,户养马已达400 匹、牛570 头、驴18头,猪4837 头,绵羊2293只,山羊294 只,奶羊27只禽51920 只。家庭畜牧业的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体现,全场彻底扭转了过去由全民独家经营造成的亏损局面,同时有效地调解了畜产品的供求关系,繁荣了市场交流,为促进农场畜牧业建设兴旺发达,开创了新局面。
             历年主要畜禽年末存栏情况
               (1955——1984年)表8—2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