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牧队伍建设建场之初,为适应“人、机、畜相结合”开荒生产的需要,购进大批役马。同时,调入2名畜牧技术员和3名北安农校中专毕业的见习兽医,又招收了一部分饲养人员,畜牧队伍初步形成,但是满足不了大牲畜发展的需要,只好从就业农工中挑选政治可靠的懂兽医知识的工人充实畜牧工作。由于初建场,管理、饲养人员缺乏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水平低下。1955年底,省公安厅在安达畜牧场举办短期养马训练班,本场选派管理和饲养人员前去学习,回场后指导马饲养管理工作。
1957年,成立兽医所,并开始招收兽医学员并分期选送学员到笔架的畜牧兽医训练班参加学习,到1964年先后选派6人,均大到中专水平。
1959年,本场畜牧业开始兴旺,尤其养猪业发展迅速。全场各类畜牧工人已达250余名,并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如原二分场饲养员王玉珍用自己的乳汁喂活仔猪,被评为省级劳模。
1963年成立兽医院。至1965年又有三名东北农学院畜牧本科毕业生来场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的到来,畜牧队伍增添了新的力量。全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已达329人。除个别知青被选为兽医人员外,各连队都市操着不同口音的青年“猪宫、马官”,畜牧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大牲畜和猪禽的存栏数也有回升。1973年总场成立兽医院,连队兽医所编制建全,人员齐备,全场形成了完整防疫医疗体系。
图8—4知青放牧
1981年,畜牧工人已达548人。1981—1983年由八一农大分来2名大专生米场工作。全场兽医人员达43人,成为建场以来技术力量雄厚的一年。为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场畜牧科于1982和1983年分别在场干训班举办工期畜牧兽医训练班,由本场业务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主讲专业课。
1985年,全场拥有畜牧师1人,助理畜牧师1人,助理兽医师9人,兽医技术员7人,学员24人。其中具有大学专科文凭的1人,具有中专水平的6人,场兽医院和连队兽医所共有兽医人员39人,畜牧科有技术人员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