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果树栽培本场果树生产起步较早,1956年原柏根里农场便实验裁植仁类果树65棵。1957年秋,由国家投资,从外地调进树苗3000棵,总场责成生产科负责裁培管理,以便为建立果园摸索经验。
到1960年,果园面积已发展到32.67公顷,各类果树共8685棵。其中大秋果、花红、玻璃果、黄海棠,青太平,黄太平、奶果、铃铛果等小平果类27.47公顷;核果类有干核李子、火红艳李子等以及引进的东北高丽果等4.4公顷,976棵。秋子梨、红霄等0.2公顷,80棵;浆果类有葡萄6.4公顷,200棵,草梅0.2公顷,500棵。当年已有15棵小平果首次结果,收获50公斤。
由于气候寒冷,加之管理人员缺乏高寒地区果树裁培管理经验及经营粗放等原因,致使果树受冻致病大批死亡。据1961年核实,当年果树面积2.93公顷,1960年减少26.8公顷,仅有5.87公顷(包括1960年新植0.2公顷),全年水果产量375公斤。
1963年以后,由于领导重视,管理人员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恢复果园建设。在品种上筛选抗寒性较强的小平果和李子为长远发展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966年,全场果树总面积已发展到43.4公顷,1967年各类水果产量达31550公斤,在基本满足职工家属需求的情况下,并向场外销售。
1979年,齐齐哈尔市下乡知识青年陋少光到原四分场果园工作后,开始以米丘林园艺理论与具体技术为指导,采用“高接换头法”,引进训化一批新的优良品种,增强了果树的抗寒能力。同时在果园内养蜂,利用蜜蜂传递花粉提高座果率,取得了水果、蜂蜜双丰收的好成绩。同时为本场果树裁培积累了大量经验,被当时的场党委书记李国权同志赞誉为“北国的米丘林”(1979年,陋少光同志经场科委考核评定为园艺技术员)。
1974年,本场建园面积扩大到1000亩。
80年代起,由于本场单一经营思想严重,技术人员流失等,大部果园被砍光,仅有的几百亩果树也连年经营亏损,致使人们对果树生产渐渐失掉了信心。到1985年,全场只有服务队一家经营果树,面积仅24.27公顷。其中结果面积19公顷,年产量不足500公斤。
历年果树栽植情况
(1958——1985年)表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