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第十一章 工副业志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建场三十年来,本场场办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建场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没有组织工业生产的能力,生产,生活物资均靠国家计划调拨和外购供应,甚至开荒作业中拖拉机小零部件发生坏损,都要派人徒步往返于百里之外的嫩江县城购买。由于交通不便,全场口粮必须在解冻前运进,否则就没有保证。为了发展生产,保证生活供应,创办自给性小型工副业成为当务之急,逐被纳入建场初期的基建规划。1957年门、柏两场先后办起了农机修配,粮油加工、被服、皮革、食品等小型厂(坊)。这些小型厂(坊)虽然设施简陋,却初步奠定了基础,成为场办工业的雏形。
当时的柏根里农场修配厂仅有一台老式(20)皮带床,一台电焊机及几件简单的钳工工具。人员除一名北安农技校分来的学员和几名机务老工人外,大都是从就业人员中选拔的技工。门鲁河农场当年投资9万元,购置了磨面机和发电照明设备,算是初具规模的工厂了。虽然技术力量不足,但当时干部工人对开发建设北大荒信心十足,有干劲不怕困难,大搞技术革新,一心一意创造生产效益。据统计,1957年门、柏两场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仅有54人,当年创产值2.7万元。
1958年,“大跃进”开始以后,本场出现了盲目上工业的现象。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除原有的农机修配、粮油加工、食品、红砖、皮革、被服、白酒、酱油等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厂(坊)外,又增建了菌肥厂。糖醛厂、肥皂厂、造纸厂、淀粉厂等等。据年末统计,全场各类工业厂(坊)共51处,13个生产项目,31种产品。但是,由于缺乏计划性指导,原材料不足,加之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人财物力的极大浪费。
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年本场根据上级指示,对工业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落实了省委提出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立足发展,全面安排,缺啥补啥”的工业生产方针。在调整的基础上,加强了重点工副业生产网点建设,使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工副业设施更加完备,其产品基本达到自给有余。管理措施也日趋完善,推行“农闲大办,农忙少办,大忙停办”的原则,讲求实际,避免了盲目性。同时,利用冬闲时间开展多种经营,掀起生产自救,开源节流,大抓收入的工副业生产高潮。组织捕捞、狩猎、编织,家具加工、运输等生产项目,1961年创产值80余万元。
到六十年代中期“农、牧、工”生产结构初具规模,“种、养、加”生产形式逐步完善。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没能正常发展。1968年始,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后,人口剧增。1970年全场人口增加到2万人。职工人数增加到8000多人,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比1957年增加10倍。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青年被充实到工业生产单位,专业队伍素质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七十年代,本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兴办“五小工业”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1970年始,根据省煤炭局在嫩漠公路153公里处黑宝山矿区的勘测资料,先后兴建了小煤窑、白灰窑。1975年,根据上级关于大力发展小煤窑生产的指示,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投入人力、机械,进行扩建,并根据省农场总局(75)77号文件精神将153煤矿纳入地方国营煤矿管理。
1976年,一座年产700万红砖的砖瓦厂建成投产,解决了房建用砖紧张的问题。同年更新扩建了粮油加工厂。煤矿的开发,大型砖厂的建立,缓解了燃料、建筑用砖紧张状态。到1978年末,累计生产原煤31936吨,白灰4760吨。粮油加工业也扩大了生产规模,更新了设备,取消分场加工点,实行全场统一供应,集中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场生产结构由“农牧工”逐渐向“农工商”综合体建设方向发展。工业生产也打破了传统的内向型即自我服务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逐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生产的改革意识,很快付诸实施。1980年,本场利用大豆资源优势,购置设备建成蛋白肉生产车间,产品经食品卫生部门检验合格,很快打进省内外市场,多次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农工商产品展销会,深受欢迎。先后销往北京,内蒙、新疆石子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1982年,正式纳入场工副业生产计划,并与长春鉴订了包销合同。同年,一座利用山产都柿为原料的酿酒厂——嫩北酿酒厂建成投产,农场总局投资25万元兴建厂房887平方米,并购置了生产设备。1985年9月更新的一套自动生产线正式生产高、中、低三个挡次的都柿酒系列产品。
当年10月,该产品在北京《中华广告报》,《中国食品报》联合举办的名特食品发布会上,受到好评,并投放北京一些宾馆销售。
1981年,制材厂建成投产,全年生产能力为4500平方米锯材。
食品工业生产项目也不断发展,糕点、冰棍等小型厂(坊)遍地开花,出现了集体、个体多种形式办厂的局面。
1983年起,本场开始注重外向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封闭式自产自销的工业生产意识,在组织土特产品深加工外销的同时,先后与兄弟场联合集资兴办了“太阳岛酒家”、“秦皇岛养虾场”等,为外向形经济的发展,闯开了门路。同时也为安置待业青年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场办工业正朝着内外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1985年底,全场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建筑面积已达18676平方米,从业人员519人,年产值26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