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副业生产规模一、农机修造业
农机修造业在本场生产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开荒建场以来,机修工人在农机检修,装配,技术革新,农具及零部件加工制造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十年代以前,本场编制为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除总场修造厂外,分场设有修配厂(所),生产队亦设有修理间。全场拥有各类机床及专用设备百余台(件)。
1981年取消分场建制,连队修理间进一步充实,总场修造厂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加强。1985年农机修造厂拥有职工126 名(含装机容量为1180千瓦的发电厂)。其中干部9 名。
总占地面积40000 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097平方米。拥有各类机床19台,锻造设备4 台以及镗缸机,气门研蘑机、连杆校正器、燃油泵试验台、电器试验台,马力试验台和拆装工具等专用工具8 台(件)。承担全场农机修理,零部件加工和部分农具改装,制造任务。年耗电120.3万度,耗煤280 吨。年均创产值30余万元。
二、粮油食品加工业
本场粮油加工业兴办较早,主要是为了解决场内职工家属自供口粮的需求,网点分散,规模较小。1976年,本场实行粮油统一供应,扩建了总场粮油加工厂,取消了分场加工点,使用125型成套加工设备投入批量生产。加工厂生产能力为面粉18360 吨,豆油100 吨全年生产日期为223天。占地面积15416 平方米,厂房建设面积3179平方米。拥有职工120 人,其中干部10人。1 982年加工设备全部更新,新购置的4 台800 型面粉机,日处理小麦 60 吨。1985年更新的200 —3型柞油机日处理黄豆21吨。同年兴建了一座年产4000吨的综合饲料加工厂,解决了长期以来饲料供应紧张的问题。该饲料加工厂目前隶属于粮油加工厂管理。加工厂年均产值150 万元左右。
食品加工业主要生产面包、糕点、植物蛋白肉、冰棍。粉条、酱、醋等产品,规模不大,主要满足场内供应。
三、建材生产
1 、砖瓦:砖瓦厂1976年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手工制砖,供不应求的局面。生产能力为700万块,生产日期为180 天。占地面积为65000 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拥有职工157 人,其中干部6 人。年耗电12万度,耗煤630 吨。年产值30余万元。
2 、白灰:白灰窑于1972年建点投入人工烧制生产。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该产品就地取材,厂址位于嫩漠公路166 公里西侧100 米处,矿产贮量丰富,理化指标氧化钙含量为 54.3 %,超过标准含量,本场计划大规模生产。
3 、制材:1981年成立制材厂并投付生产。占地面积15000 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474平方米。职工111 人,其中干部5 人。拥有带锯设备3 台,生产能力4500立方米。年耗电6.4 万度,耗煤17吨,年均创产值20余万元。
四、酿酒业
1958年始,本场便有小酒坊从事小烧白酒生产。原料采用自产杂粮和草籽烧制,质地优良,颇受欢迎。做为一项副业,发展很快,几乎每个连队都有小酒坊。小酒坊生产在当时一方面增加了连队副业收入,一方面满足了职工生活的需求,自产自销,生产潜力很大。据1970—19 81 年不完全统计,全场小酒坊平均年产白酒20余吨。
1981年,原工副业队组织五名工人试生产都柿酒,利用当地野生都柿果资源酿酒,闯出了一条新的生产门路,并很快确定为发展项目。1982年,经请示批准,省农场总局投资 25 万元,本场开始兴建都柿酒厂。通过黑河食品工业研究所引进技术,派员学习,改进工艺,掌握了先进生产手段。同时,购置了整套自动生产线,设有动力,兑制、灌装,仓储等四个车间。
1985年建成投产,11月正式命名为“嫩北酿酒厂”。
酒厂占地面积为16512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497平方米。拥有职工92人,其中干部 7人。
年生产果酒能力400 吨。主要产品“多宝山”牌系列果酒。有有盒装、精装、普装、简装等不同档次的产品。还生产蜂蜜都柿酒,各类野果酒以及都柿香槟等等。其产品曾两次进京参加展销,并获得好评。曾行销齐齐哈尔、哈尔滨、北京、德洲、大连、桂林、新疆石子河等大中城市,颇受欢迎。年产值50余万元。
五、煤炭
本场小煤窑与石灰窑于1970年同时建点。1972年投产。当时主要供烧制白灰燃料,产量不多。1974年,国拨煤指标取消,地方煤矿供应量也随之减少(当时全场每年耗原煤20000 吨),为解决能源紧缺问题,本场向地方政府申请矿权手续,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扩大开采面。1975年,根据上级指示,小煤窑列入队级编制管理,称为地方国营153 煤矿。当年完成原煤开采量创1500吨最高记录,缓解了生产生活用煤紧张的问题。
153 煤矿(嫩北煤矿)根据省煤炭局勘测资料设点,露天开采长焰褐煤。主要靠人工开采,矿区占地面积20000 平方米,年开工180 天,生产能力为6000吨。拥有职工45人,其中干部2 名。
拥有推土机2 台。年产值10万元左右。
六、副业生产
本场副业生产主要有蜂、蚕、鹿等养殖业以及零星的采集、渔猎等。八十年代以前,由于长期受以农为主经营思想的束缚,加之集体“大锅饭”生产方式,限制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致使副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副业生产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局面。1980年,全场副业产值由1979年的33万元增加到77.9万元,1985年已达到82万元。
养蜂:始于1959年,当年购进50箱蜜蜂。利用本场多岗陵,草地,密源丰富的自然优势进行繁育发展。蜂种以适应性较强的东北黑蜂和意蜂杂交品种较多。主要蜜源是柳树、杂花,胡技子(苕条)以及经济作物向日葵、油菜等。1984年以前,一直由集体经营。几十年来,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群势几度大起大落。1976年是本场蜂群最多的一年,全场达920 箱,当年产蜂蜜21800公斤。1980年群势下降到552 箱,除东山蜂场遭熊害外,越冬管理缺乏经验,致使越冬蜂大批死亡。如服务队蜂场1981年冬入窑105 箱,1982年春仅剩七箱。此外蜂蜜产量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养蜂人员更换频繁,技术力量薄弱,加之五年来,流蜜期多低温连雨天气,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还有大面积航化喷洒农药对养蜂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1981年开始,集体养蜂逐步转向以职工个人饲养为主。到1984年集体养蜂场由于亏损产重,蜂群全部转让给个人经营。
养蚕:建场之初,场区内多大片柞林岗陵坡地,适于养蚕业的发展。
1959年春,本场派出3 名工人到嫩江良种场养殖场学习柞蚕养殖技术,并组织97名工人在畜牧区(现25队)开辟养殖场地20公顷。当年购买11把茧分三个组进行试验放养。
当年收获蚕茧294 公斤。到1966年蚕坡面积已达200 公顷,放养80把蚕茧,茧产量达1960公斤,1980年柞坡面积为500 公顷,1981年后平均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
养鹿:1970年购入68只成年鹿,并在场区西北部近山沿河的22队设置鹿场进行繁殖发展。
1979年鹿群已达到290 只,年上交鹿茸500 余两。1981年上交鹿茸889 两,是上交鹿茸最多的年份。1983年底,存栏数达362 只。但是,由于外贸收购鹿茸价格太低,养鹿业连年亏损。
采集:以榛子为主,年采集量在15000 斤上下,全部为家庭副业。产品通过不同渠道销往省内及南方城市,收入可观。其次是蘑茹,采集量也很大。1981年,第九生产队组织职工家属采集800 公斤鲜蘑送往北京,参加农牧渔业部举办的土特产品展销会,颇受欢迎,几天之内便销售一空,受到领导好评。
工副业上交产品合统计表
(1969——1985) 表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