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55年6月,省公安厅新建勘测队奉命根据省农业厅有关荒原资料,开始对我省第二批兴建的劳改农场场址进行勘查测绘和设计规划,并编制了建场计划任务书,就本场地理位置及土地面积、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利、交通情况以及初步规划设计、经营与发展情况和基建开荒、生产投资计划等,都做了详细论证和说明。9月12日始,首任柏根里农场场长郝了喜和门鲁河基建大队长才有山先后带领十数名建场干部到达指定场区踏查,着手进行营建工作。9月21日,省公安厅劳改局发出《由原有劳改管教支队抽调基建犯人支援新建场的决定》,指令由第四管教支队(鹤立农场)、第七管教支队(笔架山农场)各抽调100名基建犯人赴门鲁河、柏根里农场支援基建工作。
  当年国家给本场建场投资20.3万元。由于时值秋末冬初,加之没有道路,大部建材运不进来,首批建场人员只好搭起仅有的几栋帐篷,并就地取材建起半地下的茅草屋(地窨子)做为办公室,安营扎寨指挥犯人打苫房草,割柳条,搞运输备料,为第二年进行大规模开荒建场做准备工作。
  1956年4 月始,大批犯人陆续进场,职工也不断增加,当时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开荒和建场。6 月,省公安厅劳改局驻嫩江分局发出:“动员一切力量,全面发挥所有积极因素,为胜利完成基建、夏锄、开荒和运输任务而奋斗”的号召,要求基本建设全面贯彻“少花钱、多办事,因陋就简,勤俭起家,先生产后福利”的建场方针。在施工管理方面,提出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施工质量,加快进度,厉行节约,降低成本,争取完成年内计划指标等措施。
  当年国家给本场建场投资总额为248.9 万余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3 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3.28 %。基建设点中70%用于生产性建设。全场投入近70%劳动力从春至冬开展大规模基本建设工程,为本场稳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56年原柏根里农场计划完成房屋建筑面积21787.2 平方米,投资额39.74 万元,实际完成19697.16平方米:完成计划的90.4%,实际投资42.39 万余元,完成计划投资额的106.7 %。修筑土路19公里,打饮水井7 眼,修大岗楼3个,小岗楼12个;原门鲁河农场房建计划指标26900 平方米,投资额46.63 万元,实际完成24947.68平方米,完成投资额35.08 万元,完成房建面积的 93 %,完成投资额的75.24 %,修筑土路14.9公里,打饮水井20眼。
  建场初期的基建工程,除房建外,还有照明设备,监舍围墙,警戒设施以及部分生活必备建筑等。房建施工的原则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房屋结构全部为土木结构的土坯拉哈房。
  基本要求住房透光、保暖、保安全。施工管理,总场由基建科长具体负责,各工区(按设计要求4 公里为作业半径设置的作业区)安排有设计员、统计员、保管员各一名。
  总之,1956年的建设工程在本场建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开创了本场发展壮大的总体布局,另方面体现了开拓者们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勤俭创业的高尚品质和干部职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自我牺牲精神。
  1957年,公安部提出劳改农场场部规划设计要求:
  一、非生产性建筑区
  1、行政区:包括农场机构办公室、试验室、银行、邮电、中心广场、运动场等。
  2、职工福利设施区:包括卫生所、食堂、图书室、浴池、理发店、合作社、小学校托儿所等。
  3、住宅区:包括职工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招待所。
  4、武警居住区:办公室、宿舍、食堂、操场。
  5,犯人居住区:监舍、厨房、餐堂(兼俱乐部)、卫生所、病号室、浴室、洗衣房、理发室、物资保管室、衣鞋修补房、衣服干燥消毒室、运动场、厕所等。
  二、生产性建筑区
  1、农机具修理保管区;修理厂、铁木电工房、拖拉机库、康拜因库等。
  2、畜牧区:马牛羊猪鸡舍、饲料室、保管室。
  3、仓库、付业加工区:种子库,粮食库,物资备品库、榨油、碾米、磨面、豆腐房、粉房等。
  在1956年营建基础上,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场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原柏根里农场为例,1956年共建土坯拉哈房109 栋,1957年又增加42栋,7103.13 平方米。其中建成了本场第一座砖瓦结构的修配厂和浴池,共380 平方米。土坯拉哈房一分场建23栋,425.13平方米;二分场9 栋,1391平方米,畜牧区6 栋,860 平方米;安排家属33户。并建成了职工俱乐部、医疗手术室、浴池、小学校,托儿所、邮电所,招待所、加工厂、安装了电话,有线广播等。
  这一年,通往嫩江县城的土路基本通车,建材由嫩江劳改分局供给,图纸也由分局绘制。
  施工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合理化、制度化。
  分场房建施工全部建立了一套适合劳改特点的管理和组织形式:



  (推选员:负责推选先进经验。)
  1959年两场合并后,房屋建筑达270 余栋共59233 平方米。当年增加建筑面积9322.35 平方米。同时首次建成两栋家属砖瓦房,面积204.75平方米。修建了本场至嫩江县马车中转站(太平站)231 平方米。修建水井共25眼。
  1959—1961年春,全场共建房28820 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353 平方米,仓库4161平方米,畜舍3891平方米,住宅12343 平方米,新建三层办公楼1482平方米,集体福利设施 1506 平方米,其它建筑1397平方米。1960年前全场家属住房42栋。1961年维修125 栋,重建5 栋,搭火炕407 辅,40栋住房由纸棚改成泥棚,共安置家属300 多户。全场住房面积已达80026 平方米。其中家属房建筑面积达28660 平方米。1961年底又完成7901平方米,其中家属房4939平方米。安排家属总数近500 户。
  六十年代初始,本场农田基本建设,根据生产实际,以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为主,并利用农闲补修主干道路和田间道。
  随着企业经营情况的好转,基建投资除国家财政支付外,每年都有一部分企业自筹资金用于基本建设事业,从而加快了建设速度。
  但是,由于受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采取“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资金管理实行投资包干的办法。侧重强调农场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勘测规划的重要性,违背了客观规律,致使一部分基建工程质量低劣,很难抗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1965年底至1966年,本场在上级领导下,对建场十年在生产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做了一次认真的总结,肯定了成续,纠正了错误。1966年底开始,本场根据合理化经营和劳改工作需要对全场生产经营布局,进行了一次全面规划工作。
  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一、国营农场合理经营规模与土地利用范围的划分。
  二、农场场部、居民点和畜牧点等规划。
  三、水利规划:1、排水;2、水土保持;3、灌溉。
  四、道路规划:1、主干道;2、田间道。
  五、农业规划:1、作物种植规划与种植比例的安排;2、农用地的配置;3、轮作;4、田块;5、肥料;6、主要农业增产措施。
  六、畜牧业规划:1、饲料地的规划;2、牧放地的规划,3、割草地的规划;
  七、林业、果树规划:1、农田防护林带;2、薪炭林;3、苗围;4、果园。
  八、工、副、渔业规划。
  九、晒场、深水机井的规划。
  这些按经营合理化要求设计的规划,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各项生产发展比例,改善生产条件,逐步实现现代化农业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6年,“农业学大寨”运动进入高潮,省农场总局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把“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场”作为奋斗目标,战略口号是“全党总动员,苦战五年,普及大寨场,实现粮、豆、猪、林超纲要”。本场也提出了奋斗口号,并利用冬春,发动职工大搞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深翻、平整土地、增肥改土等,但效果并不好。如在奋斗水库西侧修建的扬水站,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安装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980年起,开始压缩基建战线,增加了农、工,交通、电讯及科学、教育、卫生、住宅等投入。
  本场1983年房建竣工面积总计264632平方米,其中农业用房34045 平方米;牧业用房27365平方米;工业用房16510 平方米;商业用房6423平方米;科研用房300 平方米;文教卫生用房14313平方米;住宅140896平方米。特别是当年筹建的都柿酒厂投资25万元,完成厂房887 平方米。到1984年正式投产,场内自筹资金258 万元加总局自筹资金共完成300 余万元。有计划地开发场办工业企业,发挥地区优势和物产资源潜力,振兴农场经济,成为八十年代农场生产经营的主要经验。
  在基建管理方面,自1982年起,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按图施工,定期检查。把质量与工资挂钩,奖优罚劣。
  1984年,本场成立基建公司,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公司根据签定的施工合同(包括工期、质量、造价、材料等)落实到施工队,并层层签定合同,与职工收入挂钩。
  到1985年底,全场房屋建筑面积已达27116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75109 平方米;非生产用房192732平方米,(包括新建的一座2 层教学楼);改造用房3325平方米。此外还有水泥晒麦场122549平方米,土晒场70760 平方米。土仓36个,晒麦棚18450 平方米。
  建场三十年来,基本建设战线取得了巨大成绩,体现了本场开拓者和建设者们在党的领导下,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并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场的典范。
              水泥晒场建筑面积 表14—1           (1971—1985)              单位:平方米



             历年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表14—2                                单位:万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