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本场耕地大部分布在丘陵漫岗,主要靠大气降水,年际变化悬殊,旱涝不匀,灾害频繁。低洼地占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二不足。另有相当一部分“岗中洼”地,连年欠丰,遇涝绝产。漫岗地经三十年来连续耕作,肥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解决这一难题,是本场农田基本建设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建场初期,本场农田基本建设主要以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和规划、修建田间道为主,并做过防止水土流失的尝试,但是,因土地面积大,劳力不足,治理效果不大明显。
1959年,在现三队西沟处建水田站一处,当年开发水稻田120亩,进行试验种植。因本场纬度较高,加之没有种植经验,未获收成。
1965年,由本场设计室设计,筹备修建奋斗水库。该水库位于场部西侧,利用自然水线,连接东西两岗陵而成。1967年动工,历时两年,于1969年竣工。后经两次复建加固,大坝全长650米,高9.16米,集水面积2175亩,总库容573万立方米。坝面为场内东西交通要道。按原设计方案,计划实施灌溉面积5000亩,但因没有解决岗陵台地旱灌技术,以及无力购置配套成龙的旱灌设备,目前只做发展人工养渔业基地使用。
1969年,水田站再次引进耐高寒水稻品种,继续进行高寒地区水稻栽培实验。到1974年已开发800多亩,但收获不大,最高亩产150公斤,最低只有50公斤左右。因无经济价值,于1977年改为旱田。
七十年代本区旱情较重。国家每年都拨一定数额的小水利投资,用于农田水利建设。1972年,本场组建了专业水利队,设在良种站。全场先后在八队、十四队等地,修筑小水库5座。1975年,修筑了第一条引水灌渠,自奋斗水库至水田站,全长7公里。此外,全场共打深水机井22处,这些水库灌渠和深水井等没能发挥旱灌作用。只能解决农田灭草灭虫喷灌用水。
改土与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建场30年来在个别地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防止土地老化,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先后采取了茎杆还田、培肥地力措施,为改良土壤增产增收创造了客观条件。
到1985年,全场有效灌溉面积只有0.35公顷,土壤改良面积52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380公顷,尚有易涝面积2253公顷,水土流失面积500公顷。从长期发展目标看,农田基本建设是本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