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30年来,物资供应工作在生产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场之初,由于国家正处恢复国民经济建设阶段,建场必需的物资供应比较紧张。开拓者们在“因陋就简,勤俭建场”和“先生产后生活”的建场方针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地取材,搭“马架子”建“土坯拉哈”房。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物资。
1958年以前,嫩漠公路尚未通车。凡外进生产生活物资须经科洛河摆渡,然后马拉人背进场。其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公路通车后,仅有的几台破旧的外国车,远远满足不了门、柏两场物资运输的需要,大部分物资、粮食运输,要靠马车完成。马车往返于场部与嫩江县之间,需4天时间。为解决食宿问题。本场在中途太平屯,设一运转站,称之为“太平站”(该站六十年代初撤销)。因交通不便,供应不足,有时因作业中的机具急需换零件,只好派人徒步到45公里以外的嫩江县去购买,或到原新生机械厂加工。当时物资紧缺,供应分散,没有相应的机构。物资管理也非常简便,如原柏根里农场只有一栋土坯拉哈仓库,一名保管员。
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物资供应工作随着农场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开始长远发展。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物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如本场于1960年购进的一台汽油脱谷机。由于油料紧缺,长期闭置在晒粮场,人们称它为“扒窝机”,脱谷仍由人工完成。
1963年,本场成立了物资科,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物资库,各分场也相继建全了机务零件、油料、物资管理机构,配备了保管人员,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到1964年,全场耕地面积已达11200公顷,拥有链轨拖拉机53台,胶轮拖拉机17台,收获机12台,汽车12台并改装了一台专用油槽车。零件、油料及其它生产生活物资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管理机制也逐步加强。
1968年,本场由劳改农场变成以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国营农场,人口剧增,规模扩大,物资消耗量逐年上升。
1972年以前,外进原煤、钢材、化肥、机械设备等大宗物资,均由嫩江火车站卸货后,用汽车转运农场,经常发生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公路中断而超期占线被罚款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方便进出场物资周转,本场于1972年,经铁路部门批准,在嫩江站铁路东修建一条长55米的专用线,并建起了占地6875平方米的货场。自此,外购物资及粮食、土特产品外销,可直接在自己的货场存放或直接装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场在恢复挫折造成的创伤的同时,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物资供应工作很快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系统化专业机制。
1979年后,物资科与物资库合署办公,机构完善,职责分明。除科长外,财会,计划,分拔、采购,保管等工作人员最多达59人。1980年分场撤销后,全场物资由总场物资库统管。同时加强了生产队物资、零件,油料等“三库”建设。1984年,嫩江货场直接由物资科管理,设专职主任具体负责。
到1985年,物资部门拥有库房,办公室,车库等房屋建筑面积3882平方米;大小油罐 5座,总容积500立方米;汽车7台,其中包括油槽车3台;铲车1台。管理人员17名,工人42名。年进货额最高峰达800万元左右,库存金额近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