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融事业发展概况六十年代以前,银行营业所只有一两名营业务员,主要负责办理储蓄存款和数量不多的信贷、结算业务。当时本场属于劳改体制,职工人数不多,生产经营单一,经济效率很低。1956年全场储蓄余额仅两万余元。贷款最高额仅50万元,商业贷款只有一两万元。
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农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促进了金融业曲繁荣。储蓄、贷款数额逐年上升。只有1978年,因战备影响,当年余额下降到20万元,1979年却完成40万元,到1980年已逾百万元。被黑河地区农业银行授予“广筹资金,支援农业储蓄超百万所”称号。
1979年开始,全省恢复和建立独立经营的农业专业银行体系以来,揭开了农垦社会主义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篇章。嫩北营业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始终把支持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上,积极组织筹集资金,多方开辟资金来源,提高资金自给水平。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吸收存款,壮大资金力量。1983年,储蓄专柜由1982的2个增加到3个,创造了储蓄存款343.4万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支援农业贷款数额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前,由于农场实行生产经营利润制管理模式,盈利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退库弥补。基本上当年贷款当年收回。自实行利改税管理体制,后,年末贷款余额逐年增加。1980年末贷款余额为288万元。1984年中贷款最高额则达465万元,年末余额达1185万元,达到建场史上的最高值。商业贷款1980年前为18万元,1980年以后,每年以3万元的幅度递增,到1984年商业定额贷款已达27万元。此外,为了扶持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银行营业所发挥了巨大作用。1984年至1985年两年间,扶持集体经济贷款共35万元,个体经济贷款45万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银行营业所的工作职能作用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支援自然经济转为支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支持常规生产,转为支持现代化农业的科技进步;从单纯支持农业,转为支持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从主要办理农业贷款转为农场各项金融业务上来。
总之,农业银行营业所建立以来,坚持改革,拓宽业务,加强服务,强化管理,为农场经济腾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表20—1 历年储蓄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表20—2 历年贷款最高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