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由于交通闭塞,邮路不畅,信函、包裹等邮件投寄十分困难。遇有紧急函件,需派人骑马到45公里外的嫩江县城办理。1959年嫩漠公路复建通车后,给邮电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县邮电局派押运员下场取送邮件,邮电所负责办理汇兑、包裹、信函以及期刊报纸征订,发行工作,并实行窗口投递,由各单位通讯员自取。
  1969年。由于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进场,邮电事业发展较快,业务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按邮电系统有关规定,邮电所扩大为邮电支局。自此,业务量函年上升。1974年,邮电年收入高达2.44万元。
  1977年,本场为解决职工外出乘车难的问题,开通了总场至嫩江的客运线。场邮支电局设一名专职押运员,每天随车去县邮局取送邮件。从而,结束了县邮局派员下场的历史。同年,还开辟了一条电报线,调入一名报务员,授理收发电报业务。后因电报线路不畅,业务无法正常进行,于1976年,省邮电管理局通知撤销。
  1975年后,由于知识青年陆续大批返城,邮电业务量开始迭落。1982年,邮电年收入仅完成1.33元,比1974年下降了83.45%。
  到1985年,由于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邮电事业开始振兴,业务量大幅度回升。1985年,收投平常函件总量达123471件,给报函件总量144187件;包裹总量6127件;汇票尽量7543件;总包总量2157件;报刊期发份数3072份,流转总额28727元邮电年收入达255万元,比1974年增长4.3%,创造了建场史上的最高记录。表21—1        1956—1985年邮电业务均衡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