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委机构一、嫩北农场历任党委领导人更迭
表22—1
续表
二、党委机构设置
嫩北农场于1956年4月始设党委办事机构政工科。1967年以前为劳改农场时期;1968年以后改为国营农场。各时期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具有不同特点,其组织机构主要变动情况见下表。
1、党委机构设置变化情况表
表22—2
2、党委工作部门更选
1956年4月至1959年初,原柏根里农场政工科长由赵店范担任;原门鲁河农场政工科长由姜悦贤担任。
1959年2月门、柏两场合并后,重新组建党委。撤消政工科建制,设置党委办公室,设编9人,副主任刘永荣,秘书张铁梁,宣传干事董仁和,组织干事王恩久,青年干事李学城,妇女干事曹颜,郭玉兰,材料员关佐军,文书张宏达。
1960年组织机构精减后,党委办只设副主任,组织干事,宣传干事,监察干事,文书等5名编制。
1962年4月25日,根据党中央决定和省公安厅、专署劳改局指示,遵照“增产节约,精兵减政,稳定市场,整顿市场,”的方针政策,本场将总场机关三室(党委办公室,场长办公室,生产办公室)、二科(管教科,财计科),调整为一处(政治处)一室(行政办公室)三科(管教科、财经科、生产科)。调整后的政治处,设有副主任,秘书.组织、宣传、教育、青年、监察干事和文书各1名;编制由原党委办的5名,增加到7名。
是年秋,根据上级指示,劳改支队恢复政治委员,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工作制度。建立政治改造和生产行政两条线组织机构,共配备58名干部(包括正,副政委、副支队长)、其中政治改造编制为:政治处3人;干部管理教育科6人;侦察教育科6人;狱政科7人;劳资科3人。
1963年7月党委机构人员配备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委组织机构遭到冲击。1967年6月6日,驻场军管组召开有线广播大会。军管组长李永学宣布临时领导班子,由政工、生产、后勤、保卫等四个领导小组组成,其中政工组组长林恩章、副组长李德林、成员张友仁。
1968年4月27日,嫩北农场“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成立,重新组建的政工组组长由军代表马蓬春担任,副组长董仁和;成员有刘长新、张友仁、马学文,崔显民、闯骞。
1969年8月1日,本场划归嫩江县领导,县革委会核心小组整建党宣传队进驻本场帮助组建新党委。11月9日成立党的核心小组(场党委),组长由革委会主任刘玉珊担任。重。月8日,经场革委会常委会议讨论任命李学成为政工组长,刘长新为副组长。1972年4月,本场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后,撤消政工组,设置政治处,8月5日任命邢国权、孔繁旺为政治处副主任,下设组织干事、监察干事、干部干事、宣传干事、文卫干事、妇女干事、理论教员、内勤等共12人编制。
1973年中共黑河分局党委C(73)127号文件)任命浦加林任嫩北农场政治处主任;刘可园任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科副科长;董福君任组织科副科长;王景慧任宣教科副科
※ 侦察教育科狱政科——对外称公安分局长。
1974年中共黑河分局党委((74)32号文件)任命张友仁为组织科副科长;张恩厚为宣教科副科长。
1976年2月17日,中共黑河分局党委任命崔显民为组织科副科长。3月27日任命蔡学善为宣教科副科长。
1977年3月2日,经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九三局党委同意,组建机关党委。5月3日,局党委任命张友仁任嫩北机关党委副书记,委员有才有山,崔永林、陶凤鸣、王鹤松、李藏兰、王清海、白洪树。1979年机关党委改为机关党总支,1月10日九三局党委任命吴懿为总支书记。1980年任命吕雅琴为总支书记。
1979年,始设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孔繁旺,邢国权、崔永林等,先后担任纪检委书记、副书记职务。
1983年场第八届党代会上选出中共嫩北农场纪律检查委员会,为专职、独立的党内纪律检查机构,编制5人,浦加林任书记。
1980年,根据上级指示,党委组织科、宣传科分别改称组织部、宣传部;陶风鸣,关佐军、魏云亭等先后担任组织部部长职务;张恩厚、韩殿儒、郑维存等先后担任宣传部部长职务。
1984年10月至1985年末,本场变为劳改支队体制,隶属省司法厅劳改局管辖,重新组建支队(场)党委机构,只设政治处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政治处编制5人;董继春副政委兼任主任;魏云亭任副主任;于敏学任组织干事;张蓬勃任干部干事;王友洪任宣传干事;董香任团委书记;阎贵友、崔显民任检查员。
三、各时期分党总支(支部)领导更迭情况
1、原柏里根农场 表22—3
2、原门鲁河农场
3、嫩北农场
1980年,本场撤消分场行政机构设置,实行场、队两级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