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党组织发展概况建场初期,党的组织是在“边接犯人、边改造、边建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55年至1963年党的领导划归嫩江县委负责,1964年由劳改单位党委直接管理。1955年9月,原门鲁河、柏根里两场同时建立,每场只有四、五名党员,分别建立党小组,柏根里农场党小组长朱增荣。是年末,柏根里农场党员人数已增加到19名。两场分别建立了党支部。门鲁河农场党支部书记姜悦贤,柏根里农场党支部书记郝万喜。
1956年4月,随着犯人陆续大批进场,由劳改系统、部队转业、地方政府及企事业调入的党员干部源源到职,党员逐渐增多。到6月份,门、柏两场党员均超过50名(柏根里农场已达83名),根据党章规定,门、柏两场分别于6月30日、8月8日建立了党总支委员会。
中共门鲁河农场总支委员会由黄士元、朱瑞亭、徐星三、姜悦贤、刘金和、邢国权,王希忠、张世兴等9名同志组成,黄士元任总支书记。下设机关、一分场、二分场、四分场共4个支部,分别由姜悦贤、杜云升、邢国权、宋绍均任支部书记。
中共柏根里农场总支委员会由郝万喜、王景隆、王福斌、孙瑞学、杨和、蒋振山、王清玺、武金宝、赵店范、周澄潮、庞少先等11名同志组成,郝万喜任总支书记。下设机关、二、三、四作业站(分场)、机耕队共5个支部,分别由于汝俭、肖庭举、林焕安。周登潮、庞少先任支部书记。
1957年8月1日,嫩江县委批准门、柏两场成立基层党委,郝万喜任柏根里农场党委书记,王书春任门鲁河农场党委书记。9月18日至20日,召开中共柏根里农场党员代表大会,即首次党代会,选举出党委成员9名,书记郝万喜。是年12月20日,中共嫩江县委通知启用农场基层委员会公章。
1959年2月5日,根据上级指示,门、柏两场合并,取消门鲁河场名,延用柏根农场
场名,同年6月改称嫩北农场。两场组成一个党委,同时,召开第一次常委会,通过组织机构决议:郝万喜任书记;副书记黄颜亭;组织委员刘玉珊、杨和;宣传委员王希忠、董仁和;监察委员王福斌、邢国权;青年委员宋绍均;福利委员王景隆、张世兴;保卫委员胡振和、姜悦贤;委员赵店范、才有山。全场党员总数185名(含武警中队),共组建10个党支部(7个分场支部,一个机关支部,二个武警中队支部)。
6月4日,召开中共嫩北农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郝万喜任党委书记,黄颜亭任副书记。
1961年,省公安厅收回下放给嫩江县管理的领导权,党组织接受劳改局和嫩江县双重领导。是年全场党员发展到200名,组建12个党支部(7个分场党支部;1个畜牧场党支部、1个直属队党支部、1个商业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一个武警党支部)
1962年初,召开第三届党代会,李德林当选为党委书记,黄延亭任副书记。大会贯彻落实“增产节约”、“精兵减政”和“加强农业”等方针。年底,农场实行政治改造和生产建设两条线管理体制。党委书记、副书记改任支队政委、副政委,分场支部书记改任大队政治教导员,中队设政治指导员,机关设置政治处,进一步加强了支队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系。
1963年3月,召开第四次党代会,李德林当选为党委书记(政委);吴鸿当选为副书记(副政委)兼监察委员。
1966年,全场党员总数已发展到212名,共建立12个党支部。其中干部党员173名,占干部总数的41.6%;工人党员26名,占工人总数的0.4。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组织机构遭到冲击,党委主要领导被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批斗。党的组织活动处于停止状态。
1968年成立场“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据1969年统计配备委员24名(女5,男19),其中军代表5名,民兵代表4名,干部代表6名,群众代表9名。全场设基层革委会18个,委员共88名(女16,男72),其中干部代表16名,群众代表54名,民兵代表18名。
1969年7月31日,中共嫩江县委领导核心组派出整建党工作、宣传队,进驻嫩北农场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开展搭配各级领导班子,组建党的领导核心组工作。
11月9日至11日,在整建党工宣队的配合下,召开了中共嫩北农场第五次党代会,组成新的一届党委会。当时,因农场下放给嫩江县管辖,场党委班子按公社一级党委组建,只设13名委员,刘玉珊任书记,李学成任副书记。
1971年1月16日,农场划归黑河地区管理,加快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当年纳新党员102名,全场党员总数发展到334名,共组建了23个党支部。
1972年4月6日,中共黑龙江省委批转了《关于改革国营农场领导体制》的报告,同意对国营农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并将原黑河、合江、嫩江、绥化等四个地区所属的国营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分局管理。
11月9日,黑河国营农场管理分局通知启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嫩北农场委员会公章。
同时省农场局和黑河分局做出了“关于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干部管理权限。农场党委副书记以上干部由省生产指挥部党委管理:分场总支书记、副书记和正科级干部由省农场局管理;连队指导员由黑河分局管理;其他干部由农场党委管理。农场按县团级企业组建党委,由原13名委员增补到21名委员,并没立了党委常务委员会。郑良永调任场党委书记、李学城任副书记。
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农场逐步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组建了7个党总支委员会,下设49个党支部。
1976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和生产建设兵团合并,成立国营农场总局,下设管理局,实现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大统一。垦区党组织实行条块管理体制,管理局成立地级-党委,农场为县团级企业党委。
是年2月10日,本场召开第六次党代会,选举孙景祥为党委书记;李国权、刘乃云为副书记。党委下设6个总支委员会,56个支部,党员总数达596人,是建场史上党员。人数最多的一年。
这一时期,是本场党员队伍大发展时期。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根据五十字建党方针,发展党员主要看“阶级斗争”表现;二是大批表现突出的知识青年被吸收入党。如1975年纳新的108名党员中,有75名知青党员,占纳新党员总数的69.4%。1976年始,由于知青大批返城加之部分党员干部陆续外流,党员人数逐年减少,到1978年,原来的61个党支部,合并为49个。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农场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与班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段总任务的需要,场党委认真贯彻执行”“积极培养,慎重发展”的建党方针,注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1981年3月至1983年7月召开第七,第八次党代会。这期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精神指导下,党的组织建设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场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总场对生产队两级管理,撤消分场党总支机构(只保留机关党总支),强化了生产队职能,先后调15名科级党员干部担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同时,加强了党员队伍自身建设,集中对党员进行党在新时期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争做合格党员教育等。党委采取集中轮训的办法,分四批共轮训党员412名,占全场党员总数的80%。同时,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成立了老干部工作委员会。
为了加强党委的自身建设,第八届党委会第一次会议做出如下决议:
一、深入学习十二大文件,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
四、坚持群众路线,注意工作方法。
五、坚持党性,加强团结。
六、自觉遵守党的纪律,
七、努力学习,严以律己。搞好自身革命化建设。
1984年底,嫩北农场划归省司法厅劳改局管理,党委机构按劳改支队体系进行改编,设政委、副政委及政治处,组建了机关和基建公司两个党总支委员会,设46个党支部,全场党员总数为439人。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了一批知识分子入党,使党员年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45岁以下的党员237名,占党员总数的5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3名,占党员总数的17%。
1959—1985年党组织状况表表22—4
1959—1985年党员概况统计表表22—5
续表
注:1967-1968年无据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