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1957年初,随着职工家属的增加,学龄儿童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原门、柏两场党委先后做出成立子弟学校的决定。原柏根里农场抽调一大队文书李纯英,工会干部老马;原门鲁河农场抽调农工张召弟,林立汀等几名曾任过教或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开始调查全场适龄儿童和随父母来场的各年级学生情况。3月15日,门、柏两场相继成立了第一所农场小学。当时每场只有几十名学生,1—6年级生都有,门鲁河农场还有2名中学生,送嫩江县中学就读。其余各级学生,由2名教师进行复式教学。
由于刚刚建场,办学条件十分艰难,教室设在临时腾出的仓库一侧,木板当课桌,自制板凳和黑板。原柏根里农场小学没有操场,上体育课时,老师只好带学生到千米外的旧机场去上课。到秋季,才建起了第一所土木结构的新校舍,还购置了一些简易体育用品,从此,农场教育单业在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普及小学教育和扫盲运动。在其影响下,场办小学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根据职工住地分散,入学儿童不多的情况,招收的学生全部集中在场部,住宿舍,在机关食堂就餐。
1958年,随着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教育事业得到相应的发展,两场已办起小学4所。原门鲁河农场总场小学由场政工科长姜悦贤兼任名誉校长(后任李玉美为校长);原柏根里农场总场小学校长由李纯英担任。在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如原柏根里农场小学师生,利用农忙假和课余时间,种植小麦6亩,收获 2600斤,种植土豆4亩,收获15000斤。创造产值共800余元。
1959年初,门、柏两场合并后,组建两个完全小学校,原柏根里农场总场小学称嫩北第一小学;原门鲁河农场总场小学称嫩北第二小学。下设3个教学点。年底,全场在校生总数发展到256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场党委决定在全场选拔10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职工,送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6个月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
1961年,全场学校发展到8所,在校生总数达800人。比1960年增加近一倍。正式教师由原来的9名,增加到14名(含首次由国家分配来的5名师范学校毕业生)。总场小学开设了第一个初级中学一年班,从而结束了小学毕业升初中要到嫩江县就读的历史。
师资力量的加强,初中班的创立,以及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不仅为建场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鼓舞了职工群众以场为家,以农为业,建设边疆的信心。
到1964年,又有5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场任教。在校生总数已发展到1512名,全场小学一至二年共设9个班:三年级设8个班;四年级7个班;五年级3个班;六年级2个班;初中3个班(一二三年级)。
1966年,本场自已培养出第三届初中生毕业。遗憾的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学校纷纷建立起各种名目的造反组织,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校长张铁良及部分教师被揪斗、批判。
1967年10月,党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随即学校进驻工宣队,落实“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一系列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为中心的管理措施。复课后的教学工作,实际上是向学生灌输文化大革命理论和进行大批判,斗批改活动,学生所学文化知识甚少。截止1976年粉碎“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十年间,全场初、高中毕业生累计704名,由于文化课水平低下,影响了一大批人才的成长。
1968年开始,随着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大批知青来场安家落户,其中一批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知青,陆续被安置到学校任教。使本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70年,开设了第一个高中班。1972年,两个分场小学开设了初中班。全场校舍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380平方米,食堂280平方米。
1976年,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总数发展到30所(含分散居民区初级小学教学点),在校生总数2835名,教师总数232名,除总场设有完全中学外,另有5个分场学校开设了初中班。全场学校房屋面积达9446平方米,其中教学面积6173平方米,教学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完善。
1978年4月3日,场党委下发《关于全场中小学学制改革的通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草案》精神,决定于1978年下学期开始,实行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即小学一—五年,中学六—八年:高中九—十年级学制。并决定一至六分场及12队,24队学校增设八年级班;场直学校和六分场学校开设十年级班。在教学体制全面调整的同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也进行调整和加强。12月27日,九三局下发《关于调整农场机关科室》的通知。根据上级指示,场文教科与学校合署办公,科长兼任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职务。全场教学质量开始稳步提高。
1980年起,为振兴农场教育事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提入46万元用于教育经费和智力投资。同时,结合农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场创办了九三局第一座职业高中,先后开设了农机、农学、畜牧、师资,统计等专业课程,集中力量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初步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并实现了正规化、系列化规模。
1982年至1983年,有4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25名考入中等学校,6名考入管局重点校。职业高中在校生发展到514名,已经为农业战线输送102名专业人才。
1984年,本场兴建的一座120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投付使用。为适应新形势,教育体制重新进行了调整,全场规划出23个小学教学网点,取消了三处“代冒中学”,成立了第一中学(总场)和第二中学(19队),实行集中办学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到1985年,全场校舍面积已发展到16573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1328平方米。教职员工总计279名,其中教师221名。在校生总数达6200余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共79名。表37—1 1980—1985学校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