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队伍1957年春,本场创办学校时,没有国家分配教师的指标,属于企业自办学校,只能在场内干部,工人中选拔教员。初步形成了一支来自不同工作岗位,有着不同资历的教师队伍。他们克服了人手少,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奋工作。在场党委领导下,白手起家,勤俭办学,不仅解决了当务之急,而且为本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9年初,门、柏两场合并时,教学点已发展到5所。在校生总数250多名,教师却只有5名。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场党委曾选派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几名职工,到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结业后回场任教。
1961年,本场开始接收国家正式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场任教。首批到场的有齐齐哈尔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王成云、于敏学、张信以及张恩厚、刘成君等共5名中专生。教师人数由原来的9名,增加到14名。同时,学生人数也以每年成倍增长的速度,增加到800名。由于师资队伍的加强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教学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各分场均建起了完全小学,总场中心校开设了第一个初中一年级班。
1962年,齐齐哈尔铁路师范学校又分来3名女教师,因畏于条件艰苦,于1963年返城。
1964年,本场接收了哈师大毕业的第一位大学生王海来场任教。同年还接收安置了克山师范毕业的蔡学善。从绥化农场调入的陈守民,姜波等中专学历的教师,以及当年下乡来场的齐市知青中选拔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使教师的文化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65年初步统计,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1名,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15名。占教师总数的23.5%。
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教师人数已发展到70余名。在校生1700名。
1968年,本场成立“五七干校”,部分教师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场部中学只剩8名老师,每人担任一个班。
“文革”十年中,分配来场任教的只有2名中专生(克山师范毕业的隋景生、张希贵)和一名大学生(哈体院毕业的张广录)。但是,全场教师队伍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师资的主要来源主要以北京、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被录用到教育战线上的大批知青,大都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材,他们很快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到1975年,全场已拥有近200人的教师队伍。达到“文革”十年中的高峰。但是,因受1976年兴起的返城风影响,教师队伍很快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1978年,全场在校生总数已超过3000名。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陆续录用一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本场子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将4个分场小学“带帽”的初中班,调整到总场中心校和六分场集中办学。小学校也由28所,减少到26所。1979年末,经黑河地委批准,全场85名代课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1980年,教师队伍发展到近300名。为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管理部门加强了岗位培训工作。自1981年起,分批分期的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主办的中专函授或到大中专院校进修或代培。通过多渠道,不同层次的学习深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本场职业高中师资班毕业生40余人,基本上全班被分配到全场中小学校任代课教师。
1984年,由于控制失调,教师队伍严重超编,在场党委领导下,教育部门在全场教师队伍内部,进行了一次严格的精减。通过考试形式,将成绩偏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50余名代课教师(主要是小学教师),全部调出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初步形成一支素质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图37—1 教师节期间场党政领导与教师们一起座谈。
表37—2 1980—1985年中学教师学历结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