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学教育一、初级中学
本场于1961年下学期创办第一个初中班。当时只有32名学生。附属于场中心校管理。
1964年下学期,初中一、二、三年级各设一个班,在校生120名。初步实现了九年一贯制普及教育体系。
1966年,初中在校生已达315名。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刚刚走向正规的初中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大搞“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反对走白专道路”,大搞“开门办学”等一系列指导方针指引下,教师不敢教课。以语录,报刊文章代替教材,至使1968年以后的初中毕业生,荒废了学业,成为过渡式的中学生。
1971年,随着中学生入校人数的日益增长,本场决定在六分场(现19队),增设一所中学(小学代冒),为西部学生就读创造条件。总场中心校派出以张信,隋景生等6名教师,前往任教。
1974年,又先后在二分场、三分场、五分场创建了3所“代帽”中学,至此,全场中学已达5所。配备教师37名。在校生500名。到1975年,初中教育出现第一个高潮期,共拥有场办中学6处,初中教师近50名,在校生达667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到1983年,初中在校生总数已达900余名。初中教师共64名(含代课教师)。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教师2名,中专、高中毕业的52名。
1984年,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全场中学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将原有5所中学合并成2所。改称第一中学(总场)和第二中学(19队),分别设置独立管理机构。一中校长由王成云担任;二中校长由刘俊英担任。副校长姚国君,直接隶属于场教育科管辖,实行集中办学,统一管理。不仅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而且,更有利于标准化、规范化教学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985年,两所完全普通中学拥有教师58名,在校生825名。教室面积3938平方米。
二、高级中学
本场于1970年始设第一个高中班,从而结束了高中生到外地就读的历史。1971年,六分场中学成立后,同时增设高中班(1974年收归场部中心校)。全场实现了十年一贯制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年二。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混乱,当时的高中教育流于形式,毕业生达不到应具备的。文化水平。尤其1973年以后,“张铁生”式①的毕业生成为时尚。
注①: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下乡知青张铁生在当年大学招考试卷背后写的一封信。197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个反革命的政治骗局——“四人帮”炮制〔答卷〕作者这个假典型调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二年(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高中教学开始走向正规。
1980年,全场高中在校生45名。配备教师3名,其中高校本科毕业的2名,中专毕业的1名。1983年,高中在校生发展到157名。教师增加到14名。1984年,成立二中增设高三班。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开始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