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职工业余教育建场初期,因隶属于省公安厅劳改局管辖,职工业余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政法工作人员。自1956年末,省公安厅创办的公安学校文化班定期向劳改农场下达指标,招收科大队级以上干部。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文化学习轮训。其宗旨是使当时不足高小文化程度的科大队级干部,在几年内普遍提高到高小以上的文化水平。
1958年大跃进时期,根据省委召开的劳改政工会议精神,为加强干部,职工和家属的理论与文化学习,本场于是年9月20日,创办了一所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命名为“促进业余红专学校”。场成立了促进业余学习委员会,由副场长王福斌担任主任。业校设理论班、高小班、初中班各一个。理论班以学习毛泽东著作为主。分设五方面内容:一是学哲学的意义;二是兴无灭资;三是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四是两条道路斗争;五是加强组织纪律性。通过学习,促使职工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专院校实行开门办学,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在农场主要招生对象是城市下乡知青,招生原则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批”。1973年,原省农场管理局给本场下达143名招生名额,全场有408名职工青年报名参加考试。其中,初评,政审不合格的110名。有问题的91人,只有207名参加评选推荐。1974年,下达名额169名。全场知青总数5715名,推荐218名,其中进入大专院校71名,普招57名,对口14名,中专98名,另有10名进入外语院校。1975年,又选送大中专生157名,其中大专67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本场开始恢复职工文化学习制度。1976年9月19日,经上级批准,成立了一所“五七大学”。1978年撤消其称谓。改称“干训班”,校址由原良种站移至场部,建成较正规的职工文化、技术学习场所。由王鹤松担任主任,定期举办政工、行政、农机、农技、会统等骨干力量的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1979年1月,李永祥任干训班副主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业余教育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得到全面发展和加强。 1979年1月11日,根据九三局(78)96号文件精神,本场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职教办),办公室主任由党委副书记刘乃云兼任,副主任由宣教科长蔡学善兼任,并设一名专事职工教育的工作人员。
1981年10月20日,职工干部学校成立,抽调6名专职教师(包括八一农大分配来的语文教师及垦区技校毕业分配的教师)。由王德才任校长,开设理论班(后备干部班)、文化班、农机班等三个专业,结合农场实际需要,对职工进行为期6个月的离职培训。为各条战线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1982年11月11日,本场转发了九三局《关于1968—1980年初中毕业和1980年高中毕业。的在职职工进行文化、技术双补考试的通知》后,开始举办大型“双补”学习班、自此,本场职工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做到了组织、计划、措施和制度四落实。到1983年末,除专职职工校外,还建起了以“双补”对象为主的场直文化校一所,基层职工夜校32所。全场共培训各类专业职工1753人。占职工总数的27.7%。“双补”考试合格135名。职工教育工作经验受到上级党委的肯定。1983年5月7日,省委省政府授予本场1982年度“工农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是年12月10日,场党委下发《关于在职职工进修代培,函授学习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凡经批准入学的,其学习费用由场职教办支付。
据1985年末统计,全场职工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有22名,中专95名。高中935名,初中2385名,小学1440名。文盲只有102名。表37—5 1980—1985年职工参加大中专院校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