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艺活动建场初,边开荒、边生产、边建场,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1957年农场决定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在文化娱乐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工余唱歌、跳舞、演剧。并做出规定,每半个月由场工会组组一次文艺晚会。
是年,还创办了《柏根里劳改报》,每四日一期,每期两版。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选登罪犯思想动态,改造范例、生产经验以及诗歌、散文、杂感。随笔等文艺作品。7月17日,根据省公安厅“关于整顿劳改报刊”的指示精神,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管教支队长任主任,管教科长任副主任;各大队长、管教员,管教科外勤组,教育组负责人等为委员。编委会决定出版方针任务及编辑工作。同时,在全场组成通讯网,每个中队部设有通讯组,分场在犯人中选拔政治可靠的特邀通讯员2人。通讯组织在管教干部的领导下,召开会议集体讨论研究报导情况及工作计划。办报经费由藐政费支出,犯人写稿不给报酬,采取按季度评奖的办法;干部写稿按质量发奖品。《柏根里劳改报》在当时改造犯人思,想,调动生产积极性和活跃犯人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1959年,本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为了调动劳改犯人的改造积极性,使之尽快地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场党政机关和管教部门经过严格选拔,组建了一个半脱产的犯人业余剧团(犯人文工团),共19人编制。同时还组建了八个演出小组,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和施工工地,为群众演出,节目有150多个。形式包括京剧、评剧,小演唱、快板、相声、合唱、舞蹈等等。节目中;除京剧外,均为自编自演,内容多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并结合不同生产季节的生产任务和特点,推动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文艺宣传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此外,场剧团还经常到兄弟场和地方演出,受到各界好评,增强了团结、友谊和文化交流。
在进行广泛的文艺宣传活动的同时,还建立了七个图书室,其中3个规模较大的订有各种杂志期刊。不仅在丰富职工干部以及犯人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还为占领无产阶级文化阵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为配合运动,本场组织了一个22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由张庆余具体负责,排练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到1968年,随着运动的深入,队员中一部人因家庭出身不好或父母被揪斗而被划为“黑五类”等等原因,被迫宣告解散。
1968年后农场变为国营农场体制,随着城市知识青年大批到场,文艺活动重新开展起来。七十年代初,组织起一个以知青为主体的专职文艺宣传队,由于各方面人才素质较好,演出的声乐、器乐以及其它形式的节目水平较高,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深受职工群众欢迎。到1976年随着知青返城风的兴起,演员大部通过各种途经返城。文艺活动又处低潮期。
进入八十年代,由工会负责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党政群团组织齐抓共管,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1981年至1982年,全场建起职工之家一处,青少年年之家15个,建立图书室11个,游艺室2个。到1983年,职工之家和青少年之家已发展到 14个,图书室22个,游艺室6个,集体电视收看室12个,老干部活动室一个。
文艺积极分子队伍也在不断壮大,1981年元旦文艺汇演时,全场只有8个单位200余人参加,到1982年增加到14个单位300余人。
为进一步提高职工文艺演出水平,第二十一生产队还举办了业余器乐培训班。
1983年,第十三、二十一两个生产队被九三局授予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本场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提高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