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广播、电影、电视

第二节 广播、电影、电视


一、广播
  1957年,原门、柏两场先后购置了发电照明设备和广播器材。1958年,建立了农场广播站(播音室),配备了一名播声员,由政治处领导。利用电话线路进行有线广播。当时正值“大跃进”期间,有线广播在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宣传“比学赶帮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好人好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时要求各家各户都挂上0.05瓦的舌簧喇叭,收听国家大事和场内节目。到1961年,全场家属小广播嗽叭已达440个。
  六十年代末,场广播站隶属宣传口,为宣传推动“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做为理论宣传工具的广播事业蓬勃开展,更新了两套设备,设专职播音员一名,修理工一名。到七十年代初,各生产队基本配齐扩音机,高音喇叭。除转播中央、省广播电台和场内新闻节目外,总场还通过广播台开各种会议。
  七十年代末,场、队有线广播撤消,场广播站只对场部广播。设一名播音员,在党委宣传部编制内。广播节目以转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为主,还有10分中自办节目,播送场内新闻和场气象站发布的场内天气预报等节目。
  二、电影
  本场电影放映事业开展的较早。1958年便购置了一台进口的蔡四—501型16毫米放映机,由王殿元担任放映员,职工群众在北大荒看了第一场电影。1959年,录用阎松鹤为学员,组成了第一个放映小队,行政由场工会具体负责,业务隶属于嫩江县电影发行公司指导。电影小队拥有一台一匹马拉的马车,一台配套放映机,一台幻灯机。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全年放映电影354场,观众达120900人次,其中职工(含武警战士)74300人次,犯人46600人次。
  1962年购置一台国产F2—54型16毫米放映机,成立了第二个放映小队,增加了巡迥放映能力。
  1965年,总场兴建一座850平方米的职工俱乐部,内设640个座位,不仅可以放映室内电影,还做为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场所。同年,还自购和由绥化农场调入长江16毫米放映机各一台,设备和条件都有所改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影响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以八个“样板戏”为主,反复放映。按系统给职工发团体票,把看电影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成为大多数职工群众的精神负担。
  1976年,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电影事业进入复兴时期。当年购置了F16—四型和甘光35—2型机各一台,并成立了电影院(俱乐部)由王殿元任队长,下设3个小队。
  1977年,五分场电影院(第二俱乐部)成立,设3名放映员。7月5日,场党委决定将电影小队下放到规模较小的分场管理,业务由总场电影队负责。
  1980年,总场电影队更新一台解放103—35毫米提包机。
  到1985年末,全场共拥有5个放映小队,五套设备,工作人员23名。其中总场俱乐部7名,由阎松鹤负责管理。同年场投资将原提包机更新为2000瓦氙灯光源和一套40瓦组合声响设备。
  三、电视
  八十年代末,自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本场落户,全场电视机热便悄然兴起。随着职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机作为综性文化传播媒介,很快便在职工家庭中普及。到1985年,电视机入户率已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并且正在不断向彩色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