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本场医疗卫生事业已由建场之初的简陋的医务室,发展成为体制健全,医疗设施、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具有医疗、保健综合功能的医疗卫生体系。三十年来,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面向群众”等方针,在常见病、疑难病诊治,特别是地方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而在保证农场职工生产生活方面的正常进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场时,医疗卫生工作受到上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便派来8 名专职中西医护人员到场工作。他们不畏条件艰苦,在临时搭起的“马架子”里,建起了第一个医务室。
到1956年,正式进行开荒建场时,已有16名各类医护人员分别在各作业区开展医疗工作。
其中中医师1 名,助理医师2 名,医士3 名,助产士1 名,药剂士3 名,护士3 名以及司药、调剂、护理员等。初步形成一支技术力量较强的医疗队伍。当年新建医疗用房 153.2平方米。总场中心医务所设置了简易手术室。一般急重病症可以不出场,便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1957年,已建立医务所8 处,医务人员发展到36人。
1959年,门、柏两场合并后,总场组建了一个中心医务所。
1962年,农场经济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在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指导下,开始健康发展,本场医院卫生事业也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年,总场中心医务所扩建成嫩北新生医院。增设了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等门诊部及住院处。1963年,成立了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生活卫生科,负责全场职工家属及在押犯人的卫生保健工作。
1965年,除总场医院外,下设卫生所10处,各类医疗卫生人员41名。是年,场投资2.29万元,购买一台上海产的X 光透视机。并选派一名医生到外地学习一年使用技术。至此,使医院辅助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全场人口已增加到12662 人,医疗部门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15名,其中中医师2 名,西医士13名。平均每个医生负担800 余人的医疗工作。
是年6 月,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农场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刚刚着手制定的长远发展规划付诸东流。
1968年,正值文革期间,由劳改体制变为以知青为主体的地方国营农场。原嫩北新医院改称嫩北职工医院。同时,一个“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诞生的新生事物——“赤脚医生”,做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革命方向,迅速发展起来。全场“赤脚医生”“人数最多时达90余名。
1972年,本场隶属黑河农场管理分局后,成立了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总场职工医院下设14个卫生所。总场医院实有医疗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其中门诊部974 平方米,住院处302平方米,拥有病床40张,诊疗科室20个。全场医务人员总数105 人,其中西医2 人,中医2 人,护士33人,赤脚医生27人。医疗设备有X 光机一台,心电图机一台,万能手术床一台,以及冷藏柜、高压灭菌器等。
1974年,全场医务人员总数达186 名,医疗建筑面积2679平方米。总场医院住院处病床80张,达到建场史上最高水平。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地方病出血热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治愈率达到95%以上。
1976年,本场隶属九三局后,成立了专门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提高。1977年,拥有分场卫生所6 处,连队卫生所24处,医疗用房超过3000平方米。全场形成建场以来规模较大的医疗卫生网络。
进入八十年代,总场职工医院扩建房屋面积1753平方米。
1983年,为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场卫生科、医院、计划生育办、地方病防治办等合署办公。同时,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事业,开始向正规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但是,医疗方面技术骨干力量外流较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例如外科原有6 名手术医生,到1980年只剩梁士民1 人,为缓解人手不足问题,重新培养了2 名年青手术医生,充任手术室主刀。
1985年,全场共设置生产队卫生所21处,场职工医院1 处。医务人员总数120 人,其中医生80人。总场医院门诊部设有内科4 人,外科2 人,妇科3 人,五官科2 人,中医科1 人,检验室4 人,放射科3 人,药局5 人,注射室2 人,挂号室2 人;住院处设有医生办、护士办、处置室、手术室等,医生5 人,护士(含护理员)23人。病床70张,成为全场15000 名职工、家属的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