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疗队伍及设备

第三节 医疗队伍及设备


1955年9月27日,由农建二师调入的首批医务工作者谢俊锡、梁志国等一行八人到场,成为本场医务工作的创始人。到1956年,各类医务人员已近20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中医师孙光明,助理医师谢俊锡、司元镇、张风阁,医士张寿亭、梁志国、李进军、慕文影、曹廷辉,调剂员朱坤生,护理员邓连举等。
  1962年,成立嫩北新生医院时,全场医务工作者已近40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分医疗技术骨干被揪斗或下放到“干校”劳动。医疗水平明显下降。1968年以后被誉为医学革命方向的“赤脚医生”遍及全场各个角落,并由最初的20几名发展到93名之多。1974年是全场医疗卫生队伍最壮大的一年。各类人员总数186 名。其中,西医42名,中医3 名,赤脚医生27名,护士56名,制药、调剂10名,行政管理人员29名,其它19名。
  1979年,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一次定职定级工作。同时取消“赤脚医生”称谓。群众称之为“给赤脚医生穿鞋”。截止11月份经黑河地区批准,全场有61名医务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先后评定医士职称的14名,助产士8 名,护士10名,药剂士1 名,检验士1 名。场内设卫生防疫员4 2名,分场及生产队医务人员82名,其中医士11名,助产士9 名,护士7 名。
  1985年底,全场拥有医师4 名(其中1 名中医师),药剂师1 名,医士16名,护士12名,检验12名,行政人员5 名,后勤10名。连队卫生所医护人员共35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业务素质,除组织场内各种形式培训外,还有计划地选送一部分医疗卫生骨干,分别到京、沪、哈、齐等大中城市医疗单位或专科学校进行一年半以上的进修或代培。截止1985年,参加离职进修共15人次,被选送专科学校代培3 人。基本解决了“文革”后期出现的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的问题,为本场医疗卫生事业的振兴,创造了条件。
                职工医院主要医疗设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