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是危害本区人民群众生命和身体健康的两大祸首。
地方病主要以大骨节病最为突出,其次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等。传染病以出血热最为突出。
此外,本区还属于猩红热、肺结核、克山病、流感。菌痢等7 种传染病的高发区。
建场三十年来,在党的“予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指导下,经过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总结出了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宝贵经验,使发病率得到严格的控制,部分地方病和传染病已趋于绝迹,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一、大骨节病
本场自1964年发现首例大骨节病,便开始了防治工作。
七十年代为该病在本区的高发期。前期时值“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群众对战胜大骨节病丧失了信心。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嫩北风光虽然美,美中不足就是水。男孩吃了长骨节,女孩吃了拐拉腿”。为脱离环境,一些干部、职工,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调离农场,或将子女送往外地,以避免大骨节病的催残。一时人心慌慌,曾一度动摇了职工群众扎根边疆建设农场的信心。
1970年,本场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防治措施。同时推广外地经验,用“681 ”对患者进行治疗,吃草木灰过滤水等。但效果不佳,病势继续漫延。
1971年9 月14日,场革委会向上级有关部门发出《关于请求医疗队,打深水井改水的报告》,列举了如下普查结果:1969—1971年,全场5 —22岁青少年发病率达87%。其中多为一、二度,三度较少。连60岁的老人也有发病现状。高发区原六分场97名4 —20岁年令组中,患三度大骨节的14名,二度的21名,一度的20名:前驱期2 名。发病率占总数的94%。原二分场1400名人口(包括68—69年京、沪,哈、齐、双知青840 人)中有50人患病,其中一度的80人,二度的40人,三度的30人。知青中50%手指凹陷,关节疼痛,因此,有40—50%回城长期不归。
1974年初,本场成立了改水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进行工作。改水办医生马俊杰在重病区原二分场使用硫酸、卤水进行改良水质试点。并用X 光对小学生进行指节变异观察,做为改水对骨质变化影响的原始记录。3 个月后普查结果时,发现其骨质修复率为 56.75%。坚持13个月的达78.50 %,个别出现痊愈趋势。
是年11月18日,场党委选派马俊杰赴尚志县参加全省大骨节研究所举办的防治大骨节学习班学习。
1975年,又一重病区原四分场发现165 例。其中仅第七生产队便高达73例。大骨节病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在场党委支持下,对病因及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1976年—1979年,马俊杰医先后在地区以上专刊上连续发表了4 篇论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78年,本场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李国权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任命杨和为办公室主任,马俊杰、张寿亭、王铭武为专职工作人员。
1980年,本场派人专程到广西,购买了40只野生恒河猴,由马俊杰主持进行动物实验研究,1981年,发表了《亚硒酸钠伍用V 、E 治疗大骨节病X 线的复式观察报告》。1982年,又在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资料汇编》。上发表了《大骨节动物实验报告》和《硫酸改水防治大骨节病的效果观察》等学术论文。是年,被九三授予“大骨节病防治效果研究创造”一等奖。
1983年11月6 日,在四川乐山地区召开的我国首届大骨节病因座谈会上,马俊杰医生宣谈了题为《硅酸盐饲喂恒河猴制大骨节病病理的实验研究》一文。
专业人员在多年研究探讨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使大骨节病的防治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本场大骨节病率已明显减少,到1985年,基本得到控制。
在药物防治方面,目前一致认为缺少微量元素硒所致。因此,根据九三局《关于落实黑龙江省全面控制黑河地区大骨节病联合攻关方案“的实施方案》精神,成立了少年儿童服硒领导小组。全场普遍建立了3 —16岁儿童服硒制度。尤其在各中小学重点落实。服实为3 —10岁月服2 毫克;11—16岁月服4 毫克。
改水方面,以打深水井为主,全场普及。
饮食方面,扭转了主食单一的局面,场粮食部门每年从外省兑换大量大米及部分杂粮。改善了一日三餐不离面,营养不全的现象,使近年来大骨节发病率近于零。
二、出血热病的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每年4—6月和10—12月为多发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发病重,死亡率高。
本场于1958年发现该病,六十年代初几度高发。由于诊疗设施较差,进入危险期的病人治愈率很低。
1971年,流行性出血热在本场大面积传播,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0月1日,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通知》。场职工医院一方面根据上级指示建立健全了病例报告制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实验。
1973年11月19日,国家地方病研究机构在本场召开“三大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探讨了流行性出出热病的防治工作。会后,本场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刘玉珊,副组长浦加林,王景惠、陈伯林,成员有刘乃云、张宝发、马俊杰等。
到1977年,本场职工医院治疗晚期出热已取得显著成效。主治医师张寿亭在黑河地区科委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上,宣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热肾衰期》一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做为全区推广治疗技术成果,加以推广。
1982年,全场出现2个高发期,共42例,其中危险型8例,重型12例,经过住院治疗,全部转危为安。
自1977年以来,全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刻苦钻研,认真总结经验,摸索出科学的治疗方法,使流行性出血热的治愈率达到98%以上。
其它地方病和传染病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指导下,经卫生防疫和医疗部门的积极努力,发病率逐年下降。伤寒病,克山病、小儿麻痹等病在本场已基本绝迹。
图39—1 1956年来场的老中医孙光明扎根农场几十年如一日,离休后仍坚持为职工群众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