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发展概况

第八编 社会

第四十四章 人口志

第一节 人口发展概况


建场之初,全场只有3户家属,几十名干部、工人。
  随着农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人口指数迅速增长。到1958年底,全场人口总数已发展到5829人,家属住户已达396户。
  据1962年年末统计,全场总户数发展到1308户,总人口8393人,(含在押犯人1325人)。其中男4165人;女2791人。
  1964年6月30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场总人口9917人(含在押犯人),其中男性6296人,女性3621人。
  1965年,全省劳改系统体制调整,本场在押犯人全部调出,变为以就业农工为主体的劳改体制农场。犯人调出后,陆续从七星泡、香兰等农场调入大批就业农工及家属。到 1996年底,人口总数由1964年底的10644人,增加到12662人。
  1968年,本场由劳改体制转变为以接收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地方国营农场体制。是年7月开始进行“三类人员”(劳改释放、劳教期满、现行犯罪分子)清理遣送工作,至1969年共清理遣送二批三类人员反籍或疏散到嫩江、讷河、富裕、克山、依安等县农村接受监督改造。全场有%60以上三类人员及其家属迁出。
  1968年10月开始接收京、沪、哈、双鸭山等大中城市知青,至1971年,全场接收知青总数达6750人(据不完全统计)。
  1975年人口总数出现建场以来第一个高峰——20226人,总户数达3475户。
  1976年,本场接收最后一批下乡知青,据统计,在册知青总数达7030人,
  1976年起,城市下乡知识青青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陆续返城,当年减少近2000人,人口总数开始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为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亲属,由山东、河南、河北、江苏、辽宁等省份流入农场安家就业。以外,1968、1969两年清理遣送的大部分就业农工也陆续返场复职。尽管如此,1976年至1984年9月间,每三年人口总数分别以2000、1000的级数下降。其原因:一方面是进入八十年代职工外流(南调)情况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严格地控制了全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985年,全场总户数4393户,总人口14894人。
           1955—1985年人口发展情况表表44—1



           一九六○年人口年龄结构表表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