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接收概况

第一节 接收概况


本场于1964年首次接收齐富地区知青年200余名。是年5月8日,嫩江劳改分局下发《关于招收社会青年的通知》称:根据上级部署,从齐市召收知识青年500名,分赴所属各场。本场选派王福田、张友仁等前往齐富地区联系接收工作。8月至10月,三批知青先后到场。第一批80名,第二批120名,第三批20余名。
  这批接收的城市知识青年,是根据农场建设事业的需要,经所在市区(分社)推荐,知青志愿申请到农场安家落户,按要求严格挑选的情况下进行的。接收对象大都是品行兼优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场后均充实到各条战线的重要岗位,成为农场的骨干力量。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运的狂潮。广大城市知青,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纷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高举“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旗帜,涌向农村和垦区。
  1968年始城市知青下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进行的
  根据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本场自1968年9月到1976年,共接收来自双鸭山、哈尔滨、齐齐哈尔、上海、北京、嫩江县等地知识青年共7000余名。
  仅1968年9月到11月,本场便接收双鸭山、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市下乡知青4663人。
  1969年,更是高峰迭起的一年,北京、上海等地知青陆续下乡到场。接收总数达5802人(其中有近千名离场长期不归)。知青人数占全场职工总数的80%以上。
  1970年至1976年,又陆续接收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下乡知青共7批近2000名。
  这些知青,大都是“文革”期间的初高中毕业生,只有一小部分“老高三”和中专技校的在校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全班集体下乡的中学生。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不超过25岁。最小的只有16岁。表46—1            接收情况统计表



  注:此表据不完全统计。
             1968—1980年期末在场知青统计:
  年份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人数 4663 5802 6325 6750 5980 5784 5827 6250 6971 7030 5226 3366 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