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民谣

第一节 民谣


北大荒,
   真荒凉,
   又有兔子又有狼,
   就是缺少大姑娘。
  建场之初,场区是一片野狼出没,蒿草没人的荒滩。英雄的开荒队员开进亘古荒源,与大自然展开英勇的搏斗。当时,他们大都是二十左右的年青小伙,为了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各级组织想出了好多办法。如嫩北农场前身柏根里农场开荒队,招收了几十名女拖拉机手,这批人后来大多数在农场安家落户。
  捧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
  拖拉机翻开了千古荒源第一梨,打破了在自古以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的安宁。当时,狍子进院、进屋,乌鸡钻进露天灶里的事经常发生。
  罗拱腰,拄拐棍儿,
  披头散发淌眼泪儿。
  这里形象地描绘出建场初期临时营建的茅草屋(地窑子)的真实情景。“罗拱腰”指房子的外形;“拄拐棍”指支撑四周的木柱;“披头散发”指风吹房盖上的茅草;“淌眼泪”则指雨天漏雨。
  东房头,西房头,
  搂起布衫当茅楼(厕所)。
  当时人少房稀,厕所无几,场区内外蒿草丛生,成为天然屏障,因此,大小便比较随便。
  嫁郎不嫁抹油郎,
  三天两头守空房,
  有朝一日回家转,
  提溜一包油衣裳。
  这是一首描绘拖拉机手妻子对奋战在开荒第一线的丈夫发自内心的爱恋与不满的歌谣。从诙谐、幽默的感情流露中,不难想象出当年开荒的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图安乐的忘我拼搏精神。
  农在漫岗林上山,
  牧副渔业沟谷川。
  嫩北儿女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中期,农场经过“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五业兴旺的景象。
  “文革”期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北大荒人的精神遭到破坏,有些职工对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不满,并采取了消积的对抗情绪,编出了很多顺口溜:
  诸如:“下定决心,炕头一蹲,领导来找,鼻子一禁”,“大错误不犯,小毛病不断,即不够拘留,更不够法办”、“此处不养爷,还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还有技术”等等。
  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水质不好而导致大骨节病的发生,据统计,本场70%的青少年患上此病。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嫩北风光实在美,
  美中不足就是水,
  男孩吃了长骨节,
  女孩吃了拐拉腿。
  严重的大骨节,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进行防治。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大骨节病在本区得到完全控制。
  老俩口,小俩口,
  背着孩子领着狗。
  八十年代中期,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后,打破了“铁饭碗”、“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首民谣,反映出职工家庭农场大生产的一个侧面。
  “中央政策好,
  黄土变成金,
  科学来致富,
  光景日日新。”
  这首歌歌颂党的开放搞活方针政策的优越性,道出了广大农场职工的心声。